返回首页

育儿方法都有哪些?

69 2023-10-10 10:28 admin

育儿方法?那真是数不清楚了。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东方。其实无论什么大家还是专家的方法,最适合自己孩子的,只有妈妈和爸爸自己知道。

父母要不断学习,不断运用,收到孩子的反馈,才是最好的育儿。

前几日,看了一部大热剧,也总结了一些育儿观点:从《三生三世》看育儿,素素夜华小巴蛇都没有完美的父母

和一个腐剧妈妈,额,也是一位学佛的姐姐一起探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这部8年前看过的小说,如今的大热剧

她是一个很有时间管理,很有梦想的职场领导女性,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居然也有时间刷满这58集的“仙侠剧”(添妈顿时为自己释然),

她说,“这部剧好啊,很励志啊,和佛法里写的一样,一切都是增上缘。连神仙都要历劫,又何况是我等凡人!”

(就如观音成道之前,的确是经历很多劫难。)

姐姐说,“片尾曲也好《凉凉》,歌词很棒:

悠悠漫长岁月,怎能浪费时光。

去流浪,去换成长……”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一部仙侠剧,折射出了不同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和佛友姐姐聊到“修行”,她说,“生活从来没有轻易饶了谁,一切都是增上缘。一个母亲,首先要关注自我成长。试想,当自己都有盈亏时,又怎么惠泽他人,惠泽我们的孩子?”

因为一部剧,爱上路边随处可见的花,西湖边的桃花也开得一样好了吧!

夜华这样的爱好吗?

姐妹们,我们要有工作、学习、修行、爱好和远方。但既然“已升级成为妻子和妈妈”成为了既定事实,我想,婚姻这门课,是首先要修的。这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三生三世》红遍添妈朋友圈,胜过之前红透的《花千骨》,再数册之前是《步步惊心》?哦不《太阳的后裔》~为什么女人那么爱看爱情剧?因为现实中痴情之爱太少,就如男人迷恋看战争剧、武侠剧,无非就是英雄梦。

有一颗少女心的妈妈们羡慕夜华这种爱,三生三世!

而我们的世俗爱,却在柴米油盐酱醋茶,消磨耗尽!

可姐姐说,夜华这种炽热的爱,也只能是婚前,婚后还是要靠智慧和相处的技巧的,要不然很难幸福。(也是,往下看夜华不值得嫁的理由。)

父母们帮孩子挡劫难好吗?

小巴蛇去求白浅,为他儿子在凡间免去劫难,好吗?

护着孩子们不知外物为何?一直童话长不大,好吗?

爹妈护着的孩子终究长不大,如何历劫?如何修仙?如何成上神?

本来他儿子痛苦这六十年,对接下来的修仙的路会很有帮助,历劫才能磨砺出成熟的心智,不是吗?这样平平安安过一生又有何意义?

小巴蛇毕竟只有这样的道行,虽然生了四个孩子,终究也只是个普通的母亲。

儿子像夜华这样养好吗?

当然不好啦,派野为了个女人要死要活不吃不喝,难道他的世界只有女人吗?

当然还有很多啊,他有事业,他有爱他的父母,他有其他心之所向的东西,他还有远方,

只为个女人?三生三世!

甚至要烧自己的元神,没有一个母亲愿意儿子是这样的情圣吧?

所以后来他母亲在他做烈士后,对浅浅说的那些话,也是感人至薯羡宏深。

夜华爱的方式也是问题,欺骗,隐瞒,说什么都是为了凡人素素好,其实不过是懦弱,爱的自以为是。(夜华不值得嫁!)

要和你携手共度一生的女人,就希望你能实话实说,大家齐头并进,共同进退嘛!

夜华从小是接受权威式的教育、冰冷式的无感情教育,所以这样的人,性格上有缺陷也不奇怪。

敢爱敢恨的白浅好吗?

爱的倒是很干脆的。青丘的狐族,爱上了就是一生一世,了断也挺痛快。

我挺喜欢她对离镜最后的剖白:你只知道我当初放手放得潇洒,你可知道这潇洒背后当年有多少心酸苦楚?

诛仙台跳下之后,恢复了仙身,依然对夜华的所作所为绝望透顶,决定喝下忘情药,这样的女子还是敢爱敢恨的。

至于,她老公后来成了烈士,她大梦了三年,儿子也不管,这就不好了。

她毕竟上面有四个哥哥,爱情观也不见得正常,加上父母如此恩爱,她可能想象不到世间会有背叛这种吧!

孩子如何,果然是大人培养的

孩子会如何去爱人,用自己的方式,或者,用美好的方式。

同样,

孩子喜欢阅读,或者,喜欢看动画片,或者,喜欢玩手机。

教会这些思考方法,让孩子受益终生

二孩潮来临之际,亲子教育问题成为更多新晋父母们最关心的问题。尤其是现实社会中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竞争越来越激烈,所有父母都希望孩子从小就能发展全方位的能力。所以,亲子教育更多的关注都在对孩子思维、心理、才华等各个方面的素质培养方面。

除了各种知识、才艺、技能的学习外,思维能力应该是父母们最关心的。孩子天生都具有好奇心,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疑问,父母们也都希望能够去引导和启发,锻炼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从人类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知识是有半衰期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原有的一些知识会慢慢变得不那么重要,甚至被证明是错误的,而被新的知识淘汰掉。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提高学习能力,才能更好的迎接未来的挑战。

注重孩子的思维训练

多元思维模型

锻炼思考能力,可以向最优秀的人学习思考方法。

多元思维模型是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提出的一种综合思维模型,包括生物、数学、物理、工程、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码租竖单纯依赖某一个独立学科,很多时候已经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要求。芒格提倡把多学科的知识综合起来,融会贯通,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的思想框架,以此为基础进行深入思考和决策。

等等,这么复杂的模型,成人都未必能完全掌握,孩子可以学会么?

当然可以。教育不是死板的知识填充。教孩子思维方式,只要顺应孩子的需求和接受能力,采取适当的方式,从小处着手,围绕孩子最感兴趣的知识和话题,加以适当的引导,孩子也能够轻松学会。再经过不断的刻意训练,逐渐提高,以及与小伙伴互相讨论、共同学习等方式,进一步强化,孩子的思维能力会越来越优秀。这就是《雪球帮》提倡的滚雪球效应。

如何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

锻炼孩子的思维方式,可以从以下三步进行。

提问题是思考的第一步

1,提出问题。

兴趣和好奇心,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好奇心的第一步,是提问题。许多孩子头脑中都有无数个“为什么”,这是独立思考的第一步。

问题的水平代表了思考的水平。

鼓励孩子提问题,更要鼓励和引导孩子,通过深入思考,提出更好的问题。

什么样的问题是好问题呢?

雪球帮给出好问题的标准如下:

1)挑战现存的答案;

2)与能否得到正确答案无关;

3)你一听见就特别想回答;

4)创造了新的思维领域;

5)能生成许多其他的好问题。

可以看到,用这样的标准衡量的好问题,都是能够启发新的问题和思考、吸引孩子兴趣的。

《雪球帮》书中,包含了17个章节,每个章节都从孩子最感兴趣的一些认知世界的问题或知识点入手。动物、自然界、地球、飞机……这些话题,是孩子们最熟悉、最喜欢的,很容易吸引孩子主动参与进来,顺着问题思考,并对照书中内容,与自己的想法作比较。

寻找答案让孩子层层深入思考

2,寻找答案。

寻找答案,是提问题之后,进一步深入的思考。要型岁注意鼓励孩子打破常规,发散思维,充分发挥想象力。我们关注的是孩子的思考过程,而不是所谓的“标准答案”。对于有些问题,甚至不需要刻意设定“唯一的正确答案”,让孩子进行充分的思考就是最好的锻炼。鼓励孩子通过思考给出自己的答案。

什么样的答案是好答案呢?

雪球帮给出的好答案的标准如下:

1)解释了为什么;

2)用跨学科的方法解释了为什么;

3)利用简单形象的比喻解释了为什么;

4)在解答问题的同时,提出了更好的问题,或者开辟了新的领域;

5)用科学的方法挑战了这个问题本身。

这个衡量标准,更关注的是孩子的思考角度、思维方式和过程。

当然,孩子的思考过程,需要有正确的引导。在《雪球帮》中,每一个章节,都从一个非常吸引孩子的有趣问题入手,引导孩子一步步的深入,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的考虑问题的答案。中间穿插了第一性原理、逆向思维、类比法、积累性选择、能量法则等概念和方法,在实践中引导孩子理解和运用。通过层层深入提问的方法,应用跨学科的知识,不断的解决新问题,最终发现问题的本质原因。每一个章节末尾都留出新的问题,家长可以引导孩子针对新问题,去进行类似的思考锻炼。

讨论和交流促进更多思考和锻炼

3,教别人。

如果能够把知识和想法教给别人,而且做到语言简练、表达清晰、生动形迟大象,不但是孩子思考能力的锻炼,还包括表达能力、逻辑能力等,这是一种全方位的锻炼,是非常棒的综合学习方法。

鼓励孩子把自己提出的问题和思考所得的答案,分享给家人和同伴,孩子能够得到最大的锻炼,收获会更多。

《雪球帮》所提倡的多元思维模型的锻炼方法,不止对孩子有很大帮助,也能够给家长带来启发。亲子教育通常都会提倡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参考《雪球帮》的教育方法,教会孩子思考方法,孩子会终生受益,家长也会收获满满。

2017.02.14雾凇

图片来自网络

陪孩子去听社区免费的亲子启蒙课的时候,老师在上面讲不孝有三,下面孩子和家长跟着说“无后为大”。老师尴尬的笑,然后继续读:十三经注疏《孟子•离娄上》中的“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回来路上女儿问我为什么大家都说“无后为大”,一起走的老爷爷说“古代人觉得如果没有儿子就绝后了,觉得是大事凯宴。”女儿继续问这三不孝的意思,我说我也不知道,回家我查查书,告诉你。

不查不知道,这一查,真是颠覆了我以往对这段话的理解,只好第二天去亲子课的时候,跟几位国学老师讨论了一下。三不孝的大概意思是:对长辈阿枝孙竖臾奉承,明明不对的事,说成对的,这是陷长辈于不义,是第一不孝顺的。家里条件不好,却不思进取,还在家花父母钱,不出去自谋生路,这是第二不孝。不结婚生孩子,也不想办法,或是不好好教育孩子,让孩子数典忘祖,自己死后父母、长辈、祖先再也没有人祭祀了,这是三不孝。

为什么无后是三不孝,因为这件事最简单,就算不结婚,没要孩子,收养、过继都能解决逢年过节扫墓这件事。可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和“家穷亲老,不为禄仕”都是需要自身有能力才能避免,很大程度上,要避免这种不孝,与其说是对孩子的要求,更多的还有对父母的要求。要求父母根据自己孩子的潜能,引导孩子发展。

不光中国的家长,外国其实也是认为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时候,这两项能力,至关重要。美国心理学家丹尼斯‧韦特利在其著作《成功心理学:发现工作与生活的意义》中明确提出“成功意味着一生的个人成就。个人成就来自你在你的工作和生活中创造的一种有意义的感觉。这种成功不是由其他任何所赋予的,也不会被其他任何人所剥夺。它需要你冒险、克服挑战,并让你的最佳资源——你自己——发挥最大潜能。”

我们始终为孩子“成材”还是“成才”而纠结,看完这本书我倒是觉得孩子只要成为他们自己,他们自己幸福,就是做家长最大的成功了。

可惜做家长是世界上最难的工作,而我们没有经过培训就上岗了。经过读书会三个月的讨论选出了5本家长认真学习,可以让家长和孩子都更好成长的书。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把这本书放在最前面,是因为我建议家长在准备要孩子的时候,就开始看,学会如何调整自己,与孩子相处,学习如何与孩子一起成长。横琴法院曹法官在审理儿童虐待案件时说过这样一段话,让我很有感触“为人父母者教育孩子要先教育自己,要与子女共同成长。有的父母因为种种原因,在孩子身上发泄愤怒,殴打子女,就是缺乏自省、放弃自我要求的典型体现。”

我们做父母之前,先是我们自己,走在更好的路上,才能遇到更好的人。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将工作和机遇置于情感之上,认为快比慢好、多比少好、成绩比参与更重要。

《华人育儿百科》

在育儿书的畅销榜中,外国的育儿书比较多,儿童医院崔医生推荐这本《华人育儿百科》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是一本华人育儿书,适合中国人的育儿书,由台湾长庚纪念医院儿科医疗团队百位儿科医学专家、一线医护人员和营养师合力撰写,针对0~6岁婴幼儿,收录了300个常见育儿问题、70种婴幼儿常见疾病、24个促进亲子关系和幼儿发育的小游戏,为父母提供全方位医疗与教养对策。

它既是一本书,也是一本词典。不仅有生活常识,还有育儿理念。

从前面看,全书按照横向的成长规律,开篇的“儿科医生给家长的一封信”明确指出了12项务必注意事项。然后按照怀孕前到孩子6岁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详细的介绍了孩子需要的照顾和家长需要做什么。不光是如何让孩子吃饱穿暖,更有根据人类发展需要的各阶段生理和心理的行动指南。

从后面看,最后的索引,又纵向把孩子相关的生理、心理知识,做了索引,小到牙齿,大到智力都做了系统的梳理。你需要什么知识按照索引就能找到相关知识的页码。

《学会学习:从认知自我到高效学习》

这本书是一对从日本回来的父母推荐的,非常简单的不厚的书,日本教育学教授、学习问题专家斋藤孝写的,介绍了十六位杰出人物的学习方法,又分享了作者自身的学习技巧。旨在为找不到适合自己学习方法的读者提供启示。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好一点的家长认为孩子学习不好是老师教的不好,也有的家长觉得是孩猛大子不好,坚持和耐心不够。最大的可能却是方法不对。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家长们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和自己孩子情况、能够长期坚持的方法。亦可在作者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学习法则。

《别等孩子长大了才后悔你现在做的太多》

以著名的心理学大师温尼科特的“足够好的妈妈”(即“60分妈妈”)为理论基础,结合青少年心理咨询师月华,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感悟和心得以及大量的亲子教育咨询案例,从不同的侧面阐释60分妈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书中倡导的“你现在能给孩子的,就是最好的”“无条件地接纳孩子,有原则地管教孩子”“为爱做减法”等理念能够启发读者进一步思考: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原则、会示弱、能放手、不强求的好妈妈。

这是一本放养教育理念的书,更多的是启发家长培养出自立自强的孩子。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超实用笔记读书法》

阅读直接决定孩子的应试成绩,这也是每个咨询我学习成绩的家长,我都会建议他们先学习《沟通圣经:听说读写全方位沟通技巧(修订第5版)》第12章 增进阅读速度、第13章 提高阅读效率。仔细教会孩子,只要孩子学会读书,你会发现他(她)的记忆力、思考能力、理解能力都会大大提高。《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超实用笔记读书法》是日本阅读专家奥野宣之的书。

介绍了19个读书技巧,非常适合孩子学习的读书技巧,值得一提的是,书中介绍了各种文具的使用,这恐怕是大多数家长的想不到的,如何教孩子使用笔、便签、笔记本、文件夹等26款常用文具。

我们养大一个孩子,不是光让他吃饱穿暖就够了,甚至让他完成学业,走入社会还不够,还要教会他在这个社会中安身立命,养活自己的能力。如果不能一辈子扶着他走路,最好的办法就是教会他如何独自前行。

我们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各种营养品、兴趣班、早教班一哄而上,却忘记了每个孩子各有不同的天赋,就像每颗种子都有不同的花开时间;我们怕孩子走错人生路,所以一门心思的指导孩子、教授他们技能、纠正他们的过错,却忘记了亲子关系最重要的元素,就是与孩子共享快乐时光,和他们一起欢笑、一同成长。启发孩子的天赋,让他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成长成他们自己喜欢的样子。

01

前几天朋友群里突然跳出来一条信息:“求靠谱早教推荐,在线等……”

看到消息后我随手回了一条:“谁要报?”

“我呀”

“你家大宝才多大?用得着吗?”

我们楼下那家,孩子百岁当天就去上早教了!

额,我回头看了眼在家疯玩的儿子,我们这压根就没想过要去的是不是也要考虑报一个?

儿子今年入园,小区门口有两家都是私立。我俩从年初就开始商量着二选一去哪家。结果有一天跟邻居说起来,对方给我算了笔账:门口这两家刚开园的时候,一个月几百块还包括餐费,现在也就不到2000吧。不远的XX国际幼儿园,一年费用30万。你想想两个分别从两万多和三十万出来的孩子,能一样吗!

……

那么,上早教、上贵族学校,对于孩子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02

凯特是高一名级律师事务所的诉讼律师,也是尽职尽责的单亲妈妈。独生女儿艾米莉亚就读于一所贵族私立学校。高度紧张繁忙的工作,令凯特在女儿与公司之间疲于奔命,但她很享受这种状态,也从未后悔,并总是坚持做到完美。

一天早上,像往常一样她和女儿告别后,在赶去参加重要会议的路上被校方告知:艾米莉亚因作弊将被处分。当她心急火燎赶到学校的时候,却发现门口已被警方控制,这里刚刚发生命案,一名女生跳楼身亡,正是早上刚刚和她告别的女儿……

正值花季的女儿究竟过着怎样的人生?隐藏了哪些从未吐露的真相?而天下为人父母者,又是否真正走进过子女的内心?

这是一部小说的情节。在读完后不禁猛然想到,我们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吗?

03

随着儿子一天天长大,自己关于如何养育教育孩子的疑惑就越来越多,越来越深。诚然,全职员工+母亲的身份经常让自己疲于奔命,而每当多重身份出现冲突的时候,牺牲的总是处于弱势的孩子。在冬日的深夜,儿子狂吐了一宿后,早上看着安然入睡的宝贝,妈妈就又要踏出家门去单位报到。早出晚归的我,面对孩子渴望陪伴的眼神,却总是用“物质”来进行补偿。于是形成每天下班带礼物回家的习惯,又反过来刺激了自己要努力挣钱给孩子花的行为。这,难道不是一个恶性循环吗?

而,当我们有时间了,会全心全意陪伴孩子吗?“妈妈,你不看手机,陪我玩一个游戏,我就奖励给你一个小粘贴!”儿子满脸笑容的大脑袋突然出现在手机屏幕前。为什么闲下来的时间首先要选择去跟“手机”约会呢?

陪伴的真正含义在哪里呢?

04

春节临近,你的7天假期计划中是否有“陪伴孩子”这一项呢?要如何做才能高效利用这段宝贵的亲子时光呢?为此,我找到了这本《奶蜜盐》,一本号称“家庭教育第一定律”的“粉”宝书。作者张文质提出的“教育是慢艺术”“保卫童年”的理念在业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而本书更是在此基础上,结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总结出最影响孩子成长与发展的“奶”“蜜”“盐”三大核心要素。

何谓“奶”“蜜”“盐”?

@ 奶:满足孩子本能需求,为孩子的一生图上温暖底色。

@ 蜜:认识与体察到“世界的美好”,被“蜜”浸润过的孩子才能健康阳光。

@ 盐:让成长举重若轻的品格与智识。

如何给?

作为家长,自然想把一切好的东西都给到孩子。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奶蜜盐”自然不在话下,而作为孩子成长中必须的三味营养元素,我们要如何做到恰如其分地给予呢?

@ 奶

我们先来回答几个问题:

你爱你的孩子吗?

你是如何表达这种爱的呢?

这种表达的频率是多久一次呢?

出乎意料地,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排在亲子关系中第一位的并不是教育,而是“满足”,即满足孩子的本能需求。在小朋友呱呱坠地的那一刻,他们最需要的拦枝就是母亲的怀抱,乳汁的滋养。因此“奶”的成长元素要求我们最基本要做到:言语表达、身体接触、每日三问、信守承诺。

童年是一个人生命的出发点,我们所有的成长都是从童年开始的。我们会不断地回到童年去汲取力量,这种力量,有时候是正面的,它会帮助我们更有勇气去接受各种挑战;有时候则是负面的,会让我们胆怯、退缩。

所以作为父母,尤其是母亲简罩敏的我们,给孩子在童年种下了什么种子,自然在他长大以后就会收获什么果实。闷或

@ 蜜

我们再来回答几个问题:

你期待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为这种期许做出过什么行动?

孩子对你的行动有什么反应?

好吧,所有的父母都做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天才梦,孩子在我们眼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我曾经幻想着让他成为画家,用手中的画笔来展示自己眼中的世界。老公曾经说要儿子成为歌手,能够站在绚丽的舞台上自由挥洒。而,仔细分析下,发现这些竟然都是我们自己未完成梦想的影子,与孩子无关。那到底儿子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呢?一时竟然语噎。

书中的“蜜”则要求我们关注孩子与生俱来的天赋,不破坏他们对这个世界原有的痴迷和感觉。让孩子在父母的鼓励和赞美声中激活灵气,从而活在以发展自己为目的的世界中。

@ 盐

还是几个问题:

孩子在面对危险的时候,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吗?

面对孩子的“不听话”,你会如何处理?

与孩子老师的关系,你会如何处理?

迟早有一天,孩子们会离开我们,成长为能够独立面对问题,解决困难的成年人。而如果他能够拥有良好的品格,深明责任的意义的话,相信这样的人生之路不会出现太多的坎坷。作为父母,我们自然期望孩子能够这样,所以在其成长过程中,就不能少了“盐”的参与。它会溶解在孩子的血液中,陪伴孩子去走属于自己的路。

告诉孩子生命的重要,无论什么时刻都要以保证自己的安全为第一位。即使课业负担很重,也要督促其“野蛮其身体,文明其精神”。与老师成为互相包容互相促进的关系,同时做到适度惩罚,不过分,不迁就。能做到这些,就可以给予孩子足够的“盐”了。

05

这本书我读了很久,从中既看到了我与儿子日常的点点滴滴,同时也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时光。可以说,养育儿子的过程也是自己的二次成长。以人为镜,通过孩子我看到了自己作为一名母亲的不足,引起了深深的自我反省。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他们带着自己的纯真来到我们的身边,依赖着我们,慢慢地成长。

书的封底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家庭教育的目的不是“全力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而是“用最平常的方法培养一个正常的孩子”。所有孩子的妈妈、爸爸们,让我们把目光从“物质城堡”的搭建中暂且转移出来,带好充足的“奶蜜盐”全身心地去爱他们,关心他们。真正的,去爱。

“不要乱涂乱画”

“小心,别把玩具弄坏了”

“快点吃饭,别看电视了”

“你看隔壁家的小孩,哪有你这么不听话”

表面上,乖乖吃完饭,父母说什么就做什么的孩子,是大家心中的好孩子形象。可实际上,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世界对他来说是全新的,他从零开始去触碰、去感知、去构建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事事充满好奇与不解,难免会做出一些“不听话”的举动。可往往有很多父母,因为成长经历的关系,积累了很多个人经验。以有限的经验,来指导教育自己的小孩。不仅存在盲目比较,有时候还存在扼杀孩子创造力的行为。比如,上面的那些句子,是我常听到的一些父母训斥孩子的话语。甚至想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试图让孩子明白。可对于涉世不深的小小孩,怎么会听得懂像天书般的道理。因此,与其言传不如身教。

我遇见2种妈妈。

她们遇见同样的一件事情,会有2种不同的处理方式。

天看妈妈用唇膏涂嘴唇,好奇唇膏是什么,怎么用,然后会趁妈妈不在的时候,打开看看,但因为自己不会用,于是把唇膏给弄断了。

A妈妈第一次见了,内心难免会不快。毕竟那是自己喜欢的唇膏,但A妈妈并未因此责怪自己的宝宝,而是教孩子怎么打开唇膏,怎么用,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可以用。

B妈妈见了,二话不说,就开始批评孩子:“叫你不要乱动,你就是喜欢乱动,这不,又把妈妈的东西给弄坏了,下次再乱动就打屁股”

这2种方式,哪种对孩子更好呢?哪种对孩子更有指导意义呢?答案很明显吧。一管唇膏的钱没多少,因此而伤了孩子的那份好奇心显然更得不偿失。可多少家长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呢?

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中,我颇为赞同作者的观点:身教大于言传,引导比讲道理来得重要。

以下为书中的一些摘录:

“孩子的大脑发展最适合的地方差蔽祥是温馨的家庭,最佳的营养是安全感,最好的刺激是父母的陪伴。有了这些条件,不必整天送孩子去上补习班或才艺班,他的大脑都会健全地发展。”

“坚持‘隔代帮忙’而不是‘隔代抚养’,让孩子基本上天天都能见到父母,经常有和父母亲密接触的机会。”

“温暖的怀抱、慈爱的眼神、温柔的话语、肌肤相亲,是一个有智力的生命能正常成长的不可或缺的东西。”

我有2个朋友,她们分享给我的育儿观点有2点,特别打动我:

1.我的宝宝教会我好多东西。

2.我的宝宝让我想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带过娃的人,多少都会发现孩子就像一面镜子,你是什么样的,通常都会通过孩子的言行举止投射出来。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去年回家和小侄女一起吃饭,后来并神因为中间她因为分配不均的问题在那里大吵大闹,后来,我控制不住情绪朝她大吼。到了晚上,她因为和弟弟一起玩玩具时,发生了争执。我中间做调解,她不乐意,并突然站点起,大声虚搏嘲我喊:不要你管,谁叫你中午吼我了。

后来,反思了这件事。觉得有一些地方做得不到位:

1.不该对孩子发火。

2.不该干涉孩子之间的矛盾。做到让孩子们自己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如果按传统的方式,一般都会这样说“弟弟小,你是姐姐,要以大让小”。这句话,听着就觉得委屈,因为在小孩子的观念里,没有“让”的观念,更不明白,为什么姐姐大就要让弟弟。这本身的道理就很难讲通。反而,不插手,不干涉,让他们自行解决矛盾,也能进一步学会如何和同伴相处。

而在自我完善中的反思,则可以更进一步:

1.半个小时效应。做到不在孩子面前发火。不管自己有多生气都不要发火,转移注意力,等过了半个小时后再来处理问题。

2.关爱有度:要全心全意爱孩子,更不要丢失自己。尤其是面临与孩子分离时,要学会去调整关爱的方式。分离,并不意味着放弃对孩子的关爱。如,孩子离开你的怀抱,开始学会行走。如孩子离开家,去求学。

关于育儿,更多的经验,都来自于抚养过程中的一些体悟,谨以此勉励自己在宝宝出生后,能开放地接纳宝宝的成长,不以过往固有的经验来批判与指责孩子,让Ta拥有一个健康向上开放自由的成长空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