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卡西诺塑料水杯安全吗

282 2023-09-30 08:32 admin

一、卡西诺塑料水杯安全吗

安全。卡西诺塑料水杯采用的是一种综合性能优良的非晶型热塑性树脂材料,具有优异的电绝缘性、延伸性、尺寸稳定性及耐化学腐蚀性,所以是安全的。卡西诺塑料水杯还具有自熄、阻燃、无毒、可着色等优点,保温效果非常好,开水放到第二天还能保温。

二、卡西诺塑料杯子能装开水吗

卡西诺塑料杯子都是食品级塑料材质的,可以装开水。

三、关于日本俄国的改革对中国的启发

日本明治维新对于中国的启发:

1867年―1868年的日本明治维新,结束了德川幕府265年的封建统治,也使日本从此走上了自强和发展的新时期。

在这里,我们明显可以看到日本政府的三个方面的主要转变。这些转变在有力的推动了日本的政治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迅速提高的同时,又很好的保护和发展了日本的文化,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对于自身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使日本的民族性得到了空前的统一,国民素质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从而造就了日本的腾飞。

这三个方面的转变分别体现为――

1、 诸藩割据,地方意识和等级意识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一统的转变;

2、 闭关锁国的封闭状态到开放和学习的转变;

3、 盲目自大到追求自强的转变。

这三个方面对于我国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从中国的近代史来看,中国的民主革命和共产主义革命同样使中国实现了这三个方面的转变。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到持续了20多年改革开放的今天,我国在这三个方面的转变都是非常巨大的,为国民所认同,更为世界所瞩目。

但是,我们在为中国的持续快速发展骄傲和自豪的同时,必须清醒的意识到――

1、 中国的整体国民性和民族性正在逐渐的削弱,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到了中国的长期发展和稳定,成为中国目前制度推广实施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

2、 由于中国的幅员辽阔,在改革开放后,实施的重点发展战略,造成部分地区的发展迅速,而更多的地区则相对滞后,这种区域性差异正在逐步扩大中;

3、 中国政府鼓励学习外国的颂袜搜先进经验,大力发展各种学科的建立健全,作为中国发展的有力工具,但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产业并不多,更多的只停留在引进及应用上,是一种纯粹的学习和模仿,缺乏自主开发的能力;

4、 在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下,国民意识中的价值观日益体现为对利益的追求,缺乏整体责任感,造成民族优越感和自信心的削弱,直接导致了自强意识的丧失;

5、 为更好的利用国际资源,树立中国的国际地位,发展国际经济往来,中国注重与国际规范的接轨,反过来对中国固有的文化特色重视不够,对传统文化精华只停留在对文化载体的保护和传承上,甚至有时候仅仅表现为呼吁而非行动,对于文化本质的发掘和应用明显不够。国民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只具有粗浅的了解,更认为是已经过时的东西,只存在于历史的辉煌,不具有现代的指导意义。这进一步造成了国民对于传统文化的无能感,影响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导致了中国的文化特色的逐步丧失,引起广泛的迷茫感,形成对中国的进一步发展的不良影响,有损于国家的长远利益。

在充分发掘地方文化特色的同时,超越狭隘的地方观念,代之以统一的国民性和民族心,围绕国家的长期发展和长远利益,树立统一的价值观,树立、保持和发扬中国的整体文化特色,是中国目前发展问题中的关键所在。

从这个角度来看,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一些政策和措施依然具有非常野历鲜明的借鉴意义。

一、 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强基础设施和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打通地方差异的壁垒,建立统一的价值观念,以实现对统一的国民性和民族性的认知和建立,强化国民对于国家、集体的责任意识,为国家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1、 完善的物流体系和交通运输网。以庞大的网络覆盖全国,促进各地区间的互动沟通和贸易往来,将整个国家形成统一的利益和价值体系,为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念和国民性提供了最为基础的保障和前提。

2、 传播媒介。以灌输和宣导的方式强化国民对于国家发展和自身利益的联系性的认识,明确国家发展方向和目标,加深对于国家传统文化和观念的了解和认知,促进形成统好裤一的价值观和国民性的同时,增强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 教育体制。普及型义务教育,将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为目标,强化国民勤奋好学的积极态度,成为统一国民价值观念,将国民意识与国家长远利益相结合的最有效措施。

4、 兵役制度。打破阶级差异,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强化国民的纪律性和服从意识,树立坚定的爱国主义思想,增强国民的民族自豪感,为国家发展提供最为有利的保障。

5、 宏观调控。以国家的长远利益为前提,用国家的整体发展目标作为标准,将整个国家整合为统一的价值体系之下,发挥地方优势,取长补短,均衡发展,提高国民的整体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将国民牢牢地团结在国家发展目标周围,群策群力,协同发展。

二、 结合国家发展目标,针对国家发展需要,以审视的态度选择合适的学习对象,以政府为主导,主动引进和学习先进的技术、经验和知识,并迅速将学习成果加以应用。

1、 对于学习对象的选择,重点研究与本国基础状况和国情相同或类似,但更为先进和发展更为成功的国家和地区。因为具有相对比较明显的比较性,有助于迅速地找出差距和差异点,以确定当前发展的重点。

2、 以政府为主导的学习,尤其是国家管理者的学习,是整个国家学习风气形成的关键。

(1) 体现了国家学习和进步的决心和信念,同时标示出以国家需要为前提的学习重点,成为国民学习的表率。

(2) 国家管理者的学习,有利于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国家的需求,以明确发展政策的制订。

3、 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经验,突出对技术和经验的模仿和应用。

(1) 技术的学习是比较直接的,而且比较容易模仿和复制。

(2) 经验的学习,可以避免在竞争中时间的浪费,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3) 对于观念的学习以借鉴为主,重点是将技术和经验在应用中与本国文化相结合,以免动摇本民族的文化特性。在保护文化的同时,避免削弱国民的能动性和自信心,强化民族自豪感和优越感,有助于对国民的统治与团结,同时也是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文化优势的关键。

4、 主动学习,首先要认识到自身的需要,并明确自身想要达到的目标。

(1) 带着目标和需要有目的的选择性学习,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有用的东西,是后进者相对于先进者的优势所在,并使超越成为可能。

(2) 主动学习有助于提高自身对所学内容的消化和分析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是在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中不可能实现的,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为本民族的自力更生奠定了长期基础。

(3) 学习的主动性决定了对学习对象和学习内容的审视和筛选,可以有效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省去了在不适当的尝试中时间的浪费,避免了更多的决策失误的风险,有助于对学习内容和进一步综合提纯,找出最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部分,减少对国民积极性和自信心的伤害。

(4) 主动学习是“拿来主义”,是以同等地位进行的交流和互动,是一种选择性的接受,不同于被动学习中施与受的关系所体现出来的姿态高低,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自尊心和优越感,并进一步强化了自信心。

5、 迅速地将学习成果加以应用,是后进者在更短的时间内赶上甚至超越先进者的关键。

(1) 学习是为了应用,不是为了应付差事,不是为了考试。为了实现更高要求下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应用为目的的学习是活学而不是死学,这种应用式学习的态度和方式,是在竞争环境中最为有效也是最为经济的学习方式,符合快速发展的要求。

(2) 对学习到的内容的应用要尽可能快速。知识是不断更新的,但快速发展的需要是不可能等到有更多更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出现后才采取行动的。应该抓紧时间,并在实践应用中,找出或者提炼出更适用于本国实际的新的知识。

(3) 以应用为目的的学习,将学到的内容迅速应用,可以使人养成一种对于效率和效果的习惯性关注。这种习惯性关注是提高整个国民素质的关键,可以改善国民整体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有效的政治决策提供了必须的意识保障。

三、 树立国民整体的自强意识,培养国民对国家、集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将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上升为一种评判标准,体现到日常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自强才是发展的唯一出路。

1、 自强意识源于对国家、民族,以及对集体、家庭,甚至对个人的责任感,当责任感成为普遍意识为大众所接受,并上升为一种评判标准的时候,自强变从空喊的口号转化为人们自觉的行动。

2、 后进者对于先进者的学习和竞争,要善于模仿和借鉴,但一定要立足于自强。

(1) 后进者相对于先进者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由于技术、经验和知识的不足或者落后造成的发展程度的不同上,而这些东西是可以通过学习、模仿和借鉴来弥补的。后进者的优势便体现在可以更直接的学习到最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掌握最高端的知识,省略了在技术的改进,经验的积累和知识的深入中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

(2) 学习、借鉴和模仿的东西,真正的所有权依然在别人的手里。省略了开发和积累的过程,相对的,带来的是对别人的依赖性。学习和模仿只能对眼下自身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永远无法实现超越,只能跟在别人的后头亦步亦趋,由别人来引导自己的前进方向,如同把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的手里。这种状况必然导致对自身发展前途的迷茫,造成自身的无能感,严重影响民众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长此以往必然丧失前进的激情和动力,成为别人的附庸。

(3) 自强是借助于学习和模仿先进者来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依照别人已有的技术、经验和知识,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在实践中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出路,把别人的优势转化为自身的优势,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只有自强才能真正的避免受制于人,才能使超越成为可能。因此说,自强才是发展的基础,才是后进者的唯一出路。

3、 自强关键在于对人才的把握。

(1) 任何一种资源、技术和知识能否发挥其效用以及能发挥多少效用,归根结底是由人来把握的。因此,应用的主体是人。只有肯于用人,敢于用人,善于用人,才能真正的把握应用的效果。

(2) 自强表现在通过自己的人来对别人的学习和模仿、借鉴来掌握对方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把别人的本事转变为自己的本事。

(3) 真正优秀的人才具有更为广泛的适用性,拥有更为广阔的市场,面临更多的诱惑,因而表现出较大的流动性。自强要求能够吸引和把握住人才。除了利益的驱使外,更好的办法是观念上的从属意识,即责任意识。将消极被动的诱惑、吸引和笼络人才变成人才自身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驱使下的自觉行动。这需要在人才培养和成长的环境中,首先便具有这样的意识,通过灌输、宣导等方式,将责任意识上升为一种社会评判标准,成为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准则和自觉意识,促使人才将国家、民族、集体、家庭甚至个人的发展都视为足以引以为傲的责任感的体现和自身价值的体现。实现了这一点,才能最有效的实现对人才的长期和有效把握及激励,同时,这也是统一的国民性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的体现。

以上,是我从日本明治维新所采取的措施中受到的启发和思考。

中国上下5000年的历史造就了中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其中不乏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起到关键作用的方面。在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的国民意识得到了空前的强化,曾一度成为促进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国民的国民意识和集体责任感正逐步淡化,取而代之的是自我意识和利益追求,这必然导致国家发展动力的不足,造成国家政策和制度推广的困难和障碍,影响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危及国家的长远利益。

因此,我们必须重新把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发挥中国文化特色,建立和强化统一的国民意识和集体责任意识,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增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优越感作为中国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

让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的同时,进一步建设和发扬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和意识,全方位的推动中国不断向前发展和进步。

================

个人认为俄国农奴改革对中国么什么启发。。(汗,说得太直了。。)

简单说一下。这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奴成为自由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巨额的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又积累了大量资金。这些都在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同时,1861年改革也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对俄国社会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1861年改革又是对农民的一次掠夺。因为农民赎买份地的赎金,比当时的地价还高,农民取得的份地,按当时的市价,总值约6.5亿卢布,而需付出的赎金却高达9亿卢布,他们后来实际付出的总共不下20亿卢布。正如列宁所说的“当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的一干二净”。

所以农奴改革对中国来说基本上么什么影响,要说影响的话,还是俄国的十月革命比较有影响。

为什么1917年爆发的俄国十月革命能够在中国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响?根本原因还在于中国社会内部正在发生的变化。当中国人民正在苦闷中摸索、在黑暗里苦斗的时候,俄国十月革命恰好给他们指明了一条新的出路,给他们正在苦思焦虑地探索着的种种问题提供了新的合理的解答。

这以前,甚至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国思想界中已经有人谈论。有一些讲的人讲的只是无政府主义的空谈,他们自己也不认为这些空谈和现实生活有多少关联。有一些人则认为学说只是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才有现实意义,他们以为中国在发展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某些“”措施,以“预防”将来再发生革命。那时,也有人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的一个学派介绍到中国来。从1899年英国传教士在《万国公报》中第一次提到马克思和马克思的学说以来,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如梁启超和革命派如朱执信等都曾对马克思及其学说作过某些介绍。但在十月革命以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并没有得到正确的阐释,也没有为人们重视。那时,中国社会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条件还不成熟,这种学说没有在中国产生多大影响。

十月革命第一次把从书本上的学说变成活生生的现实。这次革命由于发生在情况和中国相同(封建压迫严重)或近似(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对中国人民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它表明,“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之进行”;资本主义的路走不通,可以走的路。 十月革命发出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号召,使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中国人民感到“格外沉痛,格外严重,格外有意义”。这就有力地推动了先进的中国人倾向于,同时也推动了他们去认真了解指导十月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十月革命中俄国工农大众在旗帜下所进行的革命发动和所取得的历史性胜利,更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总之,十月革命使中国产生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也就出现了一批赞成俄国十月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1919―1922年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新高潮的出现,无论从根本原因或导火线来看,都不是十月革命的影响,而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亚洲各国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以及战后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至于十月革命对这些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民族解放运动由此开始,革命范畴和性质发生新的变化,亚洲民族解放运动被赋以新纪元的含义。

实践证明,第二课堂活动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根据近年来的工作实践,在这里,对这种类型活动的意义、原则、管理及类型谈一些粗浅认识。

一、第二课堂活动的意义

第二课堂活动是职校最具活力、最具特色的一项工作,是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形式。搞好了,可取得多边综合效益。突出表漏陵现在以下方面:

1、有利于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第二课堂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一项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职校生特殊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爱好新奇,善于表现,有参与意识。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满足他们的内在需求,丰富校园精神生活。学生的精神生活充实了,就不易受到不良因素的沾染,对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2、有利于枯裤发展学生的个性。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如何使这些个性特点发展成为特长、优势,单凭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必须依靠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个人情况参加不同的第二课堂活动,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得到技能,受到陶冶。

3、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职校生是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的,而现实的择业竞争中需要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职业素质,如果学生能够积极参加不同类型的第二课堂活动,必然会得到多方面的素质锻炼,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4、有利于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学校搞的返败戚第二课堂活动必然是有职校特色的活动。知识都是互相贯通的,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实践中不可避免的会用到专业知识。自然会激发起他们学习专业的兴趣,会更加努力的学好专业知识。

5、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第二课堂活动生机勃勃地搞起来了,学生全都很忙,当然会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而这种氛围又会更加激发起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你追我赶的学习局面必然会形成。

6、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卓有成效的第二课堂活动会使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使学校的内部形象完美、高雅、富有特色。同时,学生也会把第二课堂的成果、感受传到社会上去,有利于为学校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形象。

7、有利于培养师生的创新能力。第二课堂活动的规划、设计都必须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师生的实际需求、社会的现实特点,都需要师生共同策划,开拓思路,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会开拓知识视野,提高创新能力。

二、第二课堂活动应坚持的“八性”原则

职校第二课堂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规律,只有不断去认识、发展这些特点,不断去摸索发掘这些规律,才能具有职校特色。要抓好第二课堂活动,以下几条原则必须遵守:

1、德育性原则。德育是学校的首要任务,它必须贯穿于学校的一切活动中,德育同样是第二课堂活动的灵魂,没有德育渗透的第二课堂活动必然会发生思想的偏离,也必然产生不出好的活动效益。

2、针对性原则。职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必须针对职校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进行,缺乏针对性的第二课堂活动,学生不喜欢,活动也不会扎实,只会流于形式。一年级学生刚到学校,对一切都比较陌生,我们就开展“校史系列讲座”、“做一个理想的职校生”讲演赛等活动,让他们了解学校,树立专业理想;二年级学生对一切都熟悉了,同时也最容易产生思想上偏差,于是我们就树立正确的增值意识“大讨论”“第二技能兴趣小组”等活动;三年级学生面临择业,我们就开展“就业咨询”“就业学生谈就业”等活动。

3、趣味性原则。第二课堂活动富有趣味性才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才能调动起学生的潜在需求的积极性:一是活动方式上要生动活泼,让学生喜闻乐见,如小品、相声、兴趣小组、演讲比赛、业余技能展示等;二是活动内容上富有生机活力、时代特色,让学生喜欢。

4、先进性原则。第二课堂活动要紧跟时代步伐,要弥补课本知识的不足,要抛弃传统的思想模式,在活动内容上要和最先进的东西接轨,要研究富有时代特色的新模式。

5、实用性原则。第二课堂活动要围绕学生将来的实用展开,一是要围绕学生将来的终生学习继续深造;二是要围绕学生将来的择业、就业、创业、生存。要通过课外活动使学生得到一次步入社会的模拟锻炼,积累社会经验,增加社会经验,增加生活才干,锻炼良好品质。

6、服务性原则。一是服务于学校的宏观建设;二是服务于专业的教学需求;三是服务学生现在和未来的需要。总之,要使第二课堂活动成为学校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7、指导性原则。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一定要有学校教师的指导,保证活动方向正确和活动的质量、规模、特色、效益。指导的方式,可以是讲座培训,也可以开展专项咨询。

8、美育性原则。要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完美职校生自身形象,提高职校生内在魅力,就必须在活动中渗透美育性原则。一是在活动的模式上要精心设计,讲究艺术;二是在活动的内容上要符合审美原理和审美规律,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三、第二课堂活动要抓好“九有”管理

要想让第二课堂活动搞得扎实有效,稳定持久,就必须加强对第二课堂活动的管理,通过管理提高质量,通过管理形成特色。

1、有领导。学校应把抓好第二课堂活动纳入学校的常规性工作,要有专职领导负责统筹、规划、督导。我们的做法是政教处、团委、教务处组成第二课堂活动咨询委员会,由主抓德育的校长任委员会主任,由各处室主任为委员,政教处设一名副主任专职负责第二课堂活动的有关协调工作。

2、有制度。必须建立与第二课堂活动配备的规章制度,通过制度规范和疏导第二课堂活动。一是要建立处室关于第二课堂活动的责任系列制度,使之能积极配合各式各样的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要建立教师指导第二课堂活动的工作量化制度,将教师对第三课堂活动的指导纳入日常的工作业绩;第三要建立学生参与第

二课堂活动的系列制度,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成绩纳入档案。

3、有师资。前面谈到第二课堂活动必须有教师的指导,这就涉及到师资问题。我们采取的办法是教师竞争上岗,学校发聘书的办法。同时,对应聘的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和思想水平考核,保证师资的水平。

4、有计划。第二课堂活动的计划应纳入学校的总体工作规划,以保证第二课堂活动的顺利实施,制订计划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充分听取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由辅导教师和咨询委员会有关人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

5、有时间。第二课堂活动的展开必须有时间保证。我们的做法是每天下午第三四节课为第二课堂活动的专门时间,并根据活动计划制定出活动时间表,由咨询委员会的专职人员负责检查、落实。

6、有场所。第二课堂活动必须有固定的场所,才能保证活动的正常展开。我们采取了两个办法,一是利用教室。对参加某一类的课外活动多的班级可用他的教室作为活动场所。二是利用学校的阶梯教室。三是利用辅导教师的办公室。四是利用有关的实验室。同时,对这些场所进行挂牌固定。

7、有设施。第二课堂活动需要学校投入一定的资金,配备一定的设施。但现实总是大多数学校资金紧张,我们主要采取变废为宝的办法,把学校过期设施、仪器加以重新改造利用――自制活动器材,同时,加大学校原器材的利用率,并和校外联系,租用有关器材,保证第二课堂活动所需设施的到位。

8、有档案。第二课堂活动积累的有关资料,要注意搜集整理,这是持续性搞好第二课堂活动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的做法是由学校档案室和第二课堂活动的专职人员进行每月整理,每年编辑,专项立卷,保证资料的完整、详细、准确。

9、有奖惩。第二课堂活动搞得怎么样,必须通过奖惩体现出来。我们的奖惩内容分为三类:一是对辅导老师的奖惩;二是对参与学生的奖惩;三是对积极配合人员的奖惩。成绩好的要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对成绩差的,学校组织专门人员批评教育、组织整改。

四、第二课堂活动常见的十种类型

职校工作者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类型,常见的有以下十种。

1、社团活动。即在学校党团委的领导下,学生自发组织社团,设计系列活动。首先是学生个人组织申请,其次是学校进行鉴定审批。然后由学校有关人员和学生团体负责人共同进行规范管理。如演讲社、记者团、文学社等。

2、兴趣小组。是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们各自的爱好,自发组成的业余组织。一般是学校提供场地器材。活动方式和时间由任课老师自己确定,内容新颖、方式灵活,是最为普遍的一种活动类型。如文学兴趣小组、科技发明小组、家电维修小组、书法绘画小组、音乐小组等。

3、选修课程。现在一些中等职校,把选修课程归入了第二课堂活动,选修课的内容抛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如学生选修书法艺术,则是由书法老师带领学生共同进行校内的书法应用活动,诸如校内的板报、标语的创作。在实践中,老师讲理论,教技巧,并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操作考试取得校内等级证书。

4、班级活动。由班主任根据班内实际情况组织的一些业余活动,我们称为宏观第二课堂活动。如:“欢迎新同学文艺表演”“班级板报小活动”,针对性强是班级工作的主要内容。

5、学校活动。每年,学校都要根据具体情况组织一些学生活动,我们称为宏观第二课堂活动,如清明扫墓、看爱国主义影片、特色运动会等。这些活动,可以活跃学生的精神,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创造激昂向上的学校氛围,对促进学校工作有主要作用。

6、讲座系列。学校有关处室根据学校的工作需要,聘请有关专家、学者来校搞系列讲座,可以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综合素质。如聘请行政领导做形势报告,让学生感受社会;聘请法律部门的人员搞法律知识系列讲座,让学生得到法律知识;聘请科研人员搞科技讲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聘请企业家搞讲座,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讲座系列是开拓学生视野最有效的一条途径,也是第二课堂活动的一个重点内容。

7、竞赛活动。一方面是指校内组织的各种竞赛,诸如演讲比赛,专题知识竞赛;另一方面是指学校和社会联办的友谊赛,如球类比赛、微机操作比赛;第三类是学生参加社会上组织的各类比赛,如行业部门组织的专业技能比赛、报刊杂志举办的征文比赛、各类知识竞赛等,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

8、社会调查。主要是围绕一定的目的的组织学生到社会的有关部门单位搞调查。如关于繁简字的运用情况调查,关于就业途径的调查,关于学历情况的调查。社会调查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职业交际能力。

9、公益活动。即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义务工作,如利用集市传播科学技术,义务到敬老院、干休所打扫卫生、义务清扫街道等。这样的课外的活动可培养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增加对社会的感性认识。

10、假期实践。一是双休日到社会上打工,二是寒暑假到社会上工作。这是学校课外活动向社会的延伸,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就业能力很有用处,有利于提高其实际的工作、生活能力。学校要做好学生的指导工作,以及实践后的总结,使假期实践成为一次很好的社会谋生锻炼。

20:48 | 添加评论 | 发送消息 | 固定链接 | 引用通告 (0) | 写入博客

历史在这里拐弯(未完稿)

历史在这里拐弯

――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社会处于分裂状态。其间虽有西晋短暂的统一,但是统一是短暂的,分裂是这一历史时期的特点。但是分裂并不是历史的停滞,经济在发展,民族融合的进程在加快,分裂中孕育着生机。”[1]这段话比较准确地概括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我还以为,经济上江南经济发展和政治上北方民族融合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两大主流,或者说,南方的主要特点是经济的发展,最后使庶族地主崛起。北方民族融合,促进了政治变革。这一时期的政治变革重要在北方。这是南北方显著的不同。这一阶段还是中国历史承上启下的一个历史阶段。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隋唐时期的很多历史现象其实渊源于此。

历史学家在谈到隋朝时,总是说隋是承上启下的朝代。但是历史的发展总是有连续性,隋唐的很多典章制度渊源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本文试图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方面谈谈这一历史时期的特点。秦汉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正是其间的过渡阶段。

一、科举制

一般来说,大多数人认为科举制起源于隋朝。其实,科举制的渊源在于东汉的察举。它的起源和发展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1、两汉的察举和征辟

察举和征辟是两汉选拔官吏的制度。所谓察举,是地方州郡以“孝廉”、“秀才”等名目,把有名望、有“德行”的人由下而上推荐上去,经过考核,任以官职。所谓征辟,是由朝廷、官府由上而下直接征召某人当官。

战国时随“世卿世禄”制度的衰落,以推荐方法选录官吏遂成为风气。王朝根据不同的需要设立各种科目,指定有关官员担任举主,依规定贡上相应的人才,经过朝廷检验后给予录用或升迁。定期的察举科目称为常举或岁举,如“孝廉”、“秀才”等科。由皇帝不定期地下诏要求贡举的为特科或诏举,如贤良、文学、明经、有道等科。

高祖刘邦曾下诏征召贤能。特科察举制度因此正式成立。

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于前134年下诏郡国每年举孝者、廉者各一人。不久,这种察举就成为孝廉,并成为察举制最重要的岁举科目。

孝廉、秀才的岁举在汉代主要是一种地方长官的推荐制度,举至中央不经过考试就直接任官。自从东汉顺帝阳嘉年间孝廉考试经术笺奏,以及西晋初年秀才行对策之法后,岁举就有了推荐与考试两个环节,而且考试日益成为决定被举者得官与否的中心环节。它与唐代科举考试的区别在于:察举需要经过推荐,是等额考试;而唐初规定参加科目考试者可以“投牒自进”,可以自由报名,名额没有限制,实行差额考试。

从西汉到东汉初,察举的实施比较严格。被举者如被发现不合标准,举主要承担责任,被贬秩、免官。察举保证了王朝对行政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孝廉”一科,“名公巨卿多出之”,是政府官员的重要来源。但是为了察举和征辟,士大夫沽名钓誉,贿赂请托,特权横行,“以族举德,以位命贤”[2]。以“中兴元功”著名的邓禹一家,东汉一代“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3]时有讽刺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察举和征辟之弊端可见一斑。

2、三国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从东汉时期开始,豪强大族成为封建社会国家机器主要支柱。曹魏政权正是依靠豪强大族的力量才完成统一北方的事业。但是在战胜袁绍后,曹操就力矫汉末弊政。为缓和阶级矛盾,打击豪强大族,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政策以抑制士族势力。

为打破东汉时期以经术、封建“德行”和门第的选官标准,203年,曹操发布了《论吏士行能令》,提出“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4]。210年下达《求贤令》,更明确指出要着重选举那些出身低微的人做官,“明扬仄陋,唯才是举”。[5]

唯才是举政策的实施,使一大批有才能的中小地主被吸收入曹魏政权,有利于革新吏治,也使曹魏的政治比较清明。

曹操死后,打击豪强大族的政策逐渐被废弃,士族势力迅速发展,这与九品中正制的实行有密切关系。

九品中正制,又为九品官人法。200年,曹丕在代汉称帝前,为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持,接受了颖川士族陈群的建议,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其方法是:司徒选择在中央任职的士族门阀,使他们担任本州郡的大中正或中正官,负责考察散处在各地的本州郡士人,综合他们的门第定“品”,德才定“状”。品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定品虽也考虑士人的德才,但主要是根据家世官位的资历,所谓“计资定品”。状是根据士人的德才行为下一个简短的评语,一般只有一两句话。品和状写好后呈报吏部,作为政府选官的依据。在初期还比较重视状,后来状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选官用人就全凭品第的高低了。这样,九品中正制完全成了士族地主垄断选举的工具,为以后的门阀政治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3、西晋的门阀制度

门阀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它萌生于东汉,形成于魏晋。曹丕为代汉作准备而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后来逐渐成为世家官僚垄断选举的工具。九品官“计资定品”[6],只重门第,不再注重乡议。司马炎建国后,借口“法宽有由,积之在素”[7],继续实行这一政策,因而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8],“公门有公,卿门有卿”[9]的局面,形成典型的门阀政治。

门阀士族拥有特权并与庶族保持着严格界限。政治上,他们累世做职闲望重的高官;经济上,按官品占有大量的土地和劳动人口,并且不向国家纳租服役。庶族做官以后,依然受士族歧视。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不能随俗沉浮,为时豪所抑”[10]。于是作《释时论》,抨击门阀士族垄断统治,感叹生不逢时。

4、门阀士族的极盛时期――东晋

门阀士族到东晋达到极盛。南朝时期,虽然是寒门地主做皇帝,但是门阀士族的特权仍然得到承认。

南朝规定,高门士族的子弟二十岁登朝做官,庶族地主子弟三十岁才能做小吏。高门士族升迁极快,短期内就可“坐致公卿”。琅琊士族王导的后人僧达做尚书右仆射,“自负才地,三年间便望宰相”[11],他的孙子王融也想“三十(岁)内望为公辅”[12]。

为了严格区分士、庶,于是谱学盛行。东晋南朝时,贾弼之祖孙三代专精谱学。弼之撰《十八州士族谱》,共七百多卷。宋刘湛、齐王俭、梁王僧儒也都有谱学专著。谱学成为吏部选官的重要依据,是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士族凭借门资“平流进取,坐致公卿”,完全成为寄生于社会的废物。

庶族不甘心受士族的排挤,通过各种途径登上政治舞台。

第一条是建立军功。南朝的开国皇帝就是通过领兵打仗、控制军权而上升起来的庶族地主。南朝的将帅,也多是庶族寒门出身。

第二条是“寒人掌机要”。由于士族缺乏办事能力,皇帝又怕他们难于控制,所以南朝时全以寒人掌机要,处理政务。东汉时政事归台阁(尚书台),曹魏时集中到中书监手中,南朝时又集中到中书通事舍人手中。权力移归近臣,反映了皇权的加强。中书通事舍人是九品小官,南朝时起草诏令,参与机密,甚至专断政务,成为煊赫一时的人物。南齐时的刘系宗、吕文度、茹法亮等皆“权倾天下”[13],皇帝对他们特别赏识。王俭虽贵为太尉,也不得不说:“我虽有大位,权寄岂及茹公(茹法亮)!”反映了士族已处于有职无权的地位。

南朝时,寒人担任的另一要职是典签。南朝君主鉴于东晋方镇势强,威胁中央,因此多以宗室子弟为州镇长官,以寒人为典签加以控制。典签职微权重,“一方之事,悉以委之”。州镇要事,须典签签署方能实行。典签每年数次回京向皇帝报告。所以诸王刺史都非常害怕典签,对典签恭敬备至,惟恐得罪他们。所谓“诸州惟闻典签,不闻有刺史”[14]。

庶族地主势力的上升,反映了门阀士族的衰落。侯景之乱后,江南的侨姓士族就衰微了,但江南土著士族还有一定势力。

5、隋朝:创立科举制

隋朝以前,选官主要靠九品中正制。但是到西魏北周时期,选官已不大重视门资,九品中正制逐渐动摇。隋文帝即位后,正式废除了九品中正制,规定每州岁贡士三人。五九八年,隋文帝令京官五品以上,以志行修谨(有德)、清平干济(有才)二科举人。到隋炀帝时,又创立进士等科。这是科举制度的开始。

科举制度的采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化的结果。自从北魏推行均田制以来,随着农业的发展,庶族地主经济也相应得到发展,形成一定的社会力量,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中央政府通过科举制给他们一个出路,一方面利用他们和士族门阀作斗争,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缓和他们和中央的矛盾,使他们忠心拥戴中央。总之,这个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增强政治效率,对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巩固起了很大的作用。

6、唐朝:科举制的完善

唐朝的科举制分为常举和制举两种。

常举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道举、童子等科。中明经易,中进士难。明经的录取率为十之一二,进士的录取率为百分之一二,悬殊很大。进士及第虽难,但及第后易于飞黄腾达,因此被人视为“士林华选”,甚至“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15]。

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科目多临时设置,不常举行,每次录取的人数不过一二人到五、六人,在科举制中不占重要地位。

唐代应科举考试的人,要经过“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因”,严禁“刑家之子,工贾殊类”[16]应试。低层劳动者无权参加考试。即使具有良人身份的农民,因为生活贫困,能够应试的也是寥寥无几。这说明,科举制仍然是一种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选官制度。但是科举选官范围较之九品中正制广泛一些,一般的地主子弟都有应试资格。这对排除当时的门阀地主的残余势力来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二、均田制

--------------------------------------------------------------------------------

[1] 《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书》,121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

[2] 王符《潜夫论・论荣篇》

[3]《后汉书》卷一六《邓禹传》

[4]《三国志》卷一《武帝纪》注引《魏书》

[5]《三国志》卷一《武帝纪》

[6]《晋书》卷三六《卫

[7]《晋书》卷四六《刘颂传》

[8]《晋书》卷四五《刘毅传》

[9]《晋书》卷九二《王沈传》

[10] 《晋书》卷九二《王沈传》

[11] 《颜氏家训・勉学篇》

[12] 《颜氏家训・勉学篇》

[13] 《南史》卷七七《吕文显传》

[14] 《南史》卷四四《巴陵王子伦传》

[15] 《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

[16] 《通典》卷一五《选举・历代制下》

20:44 | 添加评论 | 发送消息 | 固定链接 | 引用通告 (0) | 写入博客

班主任的谈话艺术

班主任的谈话艺术

内容提要 班主任的谈话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和学生谈话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同时注意策略。和学生谈话是一门艺术

关键词 班主任 德育工作

班主任工作意义重大,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学生谈话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怎样和学生谈话,是班主任头痛的问题。这并不奇怪,因为从本质上讲,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由于地位的不同,观念的不同,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代沟的存在,使师生之间很容易产生对立。所以班主任和学生谈话要特别注意语言艺术。本文试图就师生关系对立的原因和教师谈话艺术做一些探讨。

一、师生关系对立原因分析

师生关系对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主要是有以下几种情况:

1、没有恰当地运用自己的权威

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在学生面前,总是有行政的权威或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而产生的权威。所以老师和学生在谈话时,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上级的位置,甚至是至高无上的地位,要求学生无条件服从。这样只能扼杀学生的个性。谈话时用居高临下的口气,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例如,在谈话中,过多地使用“你应该……”,“你不该……”等等。

2、代沟的原因

老师和学生之间由于年龄的差别,经历和阅历的不同,观念的差异,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一样,很容易产生“代沟”。比如,谈恋爱现象几乎在每一所中学存在。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而老师很可能是在文革中出生,80年代成长,思想上比较保守,对学生谈恋爱现象比较反感。老师和学生谈话时,总是不自觉地说,“我们那时候……”,动不动就说学生是“早恋”,得不到学生的理解。我认为,在现在高中,最好不提“早恋”。

3、没有注意语言艺术

老师和学生谈话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教师的权威,或颐指气使,或怒发冲冠,没有平等地对待学生,引起学生的反感。

4、学生的因素

师生之间的冲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学生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自尊心强。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在这一方面表现特别明显,他们渴望得到尊重和理解,对别人的评价特别敏感。

②家庭因素。父母感情不和;离婚率上升,单亲家庭越来越多。

③缺乏教养。由于家庭的原因,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不当,子女缺乏修养。

④独生子女的家庭对子女的过分爱护,独生子女对别人漠不关心,缺乏集体主义观念。

二、学生拒绝态度分析

1、一般拒绝

对老师的批评表示异议,反映了学生对老师的批评犹豫不决。如:对老师批评不能完全接受,或出于自尊心的考虑,这种异议通常是拒绝批评的托词,但这也不是绝对的。

2、真正拒绝态度

真正拒绝购物的态度,大多是在听了老师对学生的批评之后提出的对批评的异议。这时学生已对老师的态度已经有了较多的了解,学生的心理要求和老师的要求相差太远,或由于学生对老师产生偏见,极不信任,造成对老师的批评已不感兴趣。这时学生的拒绝态度的转化较为困难。

3、隐蔽拒绝态度

学生拒绝批评会以多种方式表现出来,有的学生直抒己见;有的学生则表述的不

俄国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指在俄罗斯发生的,由布尔什维克领袖列宁领导的,1917年11月7日(俄历十月)一场武装起义。推翻了俄罗斯的资本主义政权--克伦斯基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和第一个国家。

过程

11月7日下午,2万名赤卫队员和士兵包围了临时政府――冬宫。 晚上在阿芙乐尔巡洋舰上起义成功的士兵开始炮轰冬宫。 赤卫队员和士兵经过艰苦的拼杀於次日凌晨2点攻陷冬宫。

影响

十月革命后,俄罗斯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一战结束。

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关於工人阶级夺权理论的一次实践。俄罗斯十月革命使得马克思主义在许多国家得到传播。

诺曼底登陆:早在1941年9月,斯大林就向丘吉尔提出肆指掘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对德国实施战略夹击的要求,但当时美国尚未参战,英国根本无力组织这样大规模的战略登陆作战。对于苏联的建议,英国的回应只是派出小部队对欧洲大陆实施偷袭骚扰。

1942年6月,苏美和苏英发表联合公报,达成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充分谅解和共识,但英国在备忘录中对承担的义务作了一些保留。

1943年7月,盟军在西西里岛的登陆迫使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府垮台,由巴多格利奥组成的新政府开始与美英秘密谈判,但由于在是否“无条件投降”问题上双方讨价还价,一再延误,使希特勒获得了充足的时间来加强其在意大利的兵力。希特勒在墨索里尼垮台后的次日便下令占领德意边境和法意边境的阿尔卑斯山的所有山口,并从法国和德国南部迅速集结了8个德国师,称B集团军群,由隆美尔元帅任司令,做好进军意大利的准备。8月初,隆美尔率部越过边境进入意大利北部,以支援驻守在意大利南部的凯塞林元帅的8个德国师。

盟军于8月17日夺占西西里岛后,决定继续进攻意大利本土。地面攻击部队为英将亚历山大将军指挥的第15集团军群,下辖蒙哥马利的英第8集团军和克拉克指挥的美第5集团军。

9月3日,意大利代表和盟国代表秘密签订了停战协定,当天凌晨,蒙哥马利的英第8集团军从西西里渡过峡窄的墨西拿海峡,在意大利的亚平宁半岛登陆,向意南部快速挺进。9月8日,英国广播公司广播了意大利投降的正式文告。9月9日凌晨,由克拉克指挥的美第5集团军(辖卢卡斯的美第6军和麦克里里的英第10军)在萨勒诺湾登陆。意大利人领导人也没料到登陆来得那么快,他们起初对英国的广播予以否认,随后又承认了这一事实。已有戒备的德军闻讯立即将80万意军解出武装,逮捕了大批意军军官,并于9月10日占领了罗马,控制了南至那不勒斯的意大利本土。意国王和巴多格利奥等仓皇乘潜艇逃到南端的盟军占领区。9月13日,希特勒派党卫军中校斯尔策尼指挥突击队用滑翔机将囚禁于大萨索山顶旅馆的墨索里尼营救来,随后墨索里尼在希特勒的扶持下,在意大利北部成立了“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傀儡政府,与巴多格利奥政府对抗。10月13日,巴多格利奥政府正式退出“轴心”同盟,向德国宣战。同时,英、美、苏三国政府也发表宣言,承认意大利为共同作战一方。

克拉克指挥的美第5集团军在萨勒诺湾登陆后,遭到德军的猛烈抵抗。德军南线总司令凯塞林元帅将所属8个师中的6个师编组为第10集团军,由菲廷霍夫指挥,在萨勒诺抵抗盟军并试图将其赶下海去。9月12日,德军发起反攻,当天冲进了美第6军和英第10军之间的缺口。13日在对美军左翼发动的一次攻击中将美军逐出佩萨诺,使美军来了一次总退却。但是盟军利用裂核强大的海空军向萨勒诺桥头堡紧急调派增援部队。至16日,美第5集团军已拥有7个师,200多辆坦克。16日早上,德军对英第10军发起的攻势在盟军大炮、海军舰炮和坦克的打击下被粉碎。凯塞林终于认识到把盟军赶下海去不过是白日做梦,遂于当晚决定停止战斗,边打边向北撤。并一路上破坏桥梁、公路、隧道和铁道设施,阻止盟军前进。克拉克挥师向意西海岸进军。10月1日,逗尺美第5集团军占领了那不勒斯。同日,蒙哥马利的英第8集团军占领了东海岸的福贾。10月14日,美第5集团军攻占了卡普亚,同东面的英第8集团军会师,从而在意南部建立了一条120英里长的牢固战线。

11月5日,希特勒下令调隆美尔元帅到西线去视察和加强“大西洋壁垒”的海岸防御工事,隆美尔的B集团军群随之解散,驻意德军合编为C集团军群,下辖菲廷霍夫的第10集团军和马肯森的第14集团军,共个21师,370架飞机。由凯塞林元帅任总司令。凯塞林为阻止盟军进一步向北推进,在西起罗马以南80公里的西海岸,向东穿越亚平宁山脉直到东海岸,建立了横贯意大利中部的“古斯塔夫防线”。该防线以卡西诺隘道为核心,依山峰天险而构筑,易守难攻。美第5集团军和英第8集团军数次发起攻势,试图突破该防线,但未成功。整个冬季,盟军一直受阻于古斯塔夫防线。

1944年初,亚历山大指挥的第15集团军群共有19个师又4个旅,4000架飞机和3000余艘舰艇。亚历山大为了打破僵局,加快战役进程,决定在加强正面进攻的同时,以一部分兵力在罗马南部小镇安齐奥实施登陆作战,从背后突破德军防线。

1944年1月12日,美第5集团军在卡西诺地区发起进攻。克拉克以英第10军和法军的冲出来吸引德第14集团军大部,美第2军则向利里山谷进击,试图强渡拉皮多河。拉皮多河看上去并不是很宽,但水深流急。担任主攻任务的是沃克将军指挥的美第36步兵师。沃克认为这一行动成功的可能性极小,不赞成渡河,但只能执行命令。战斗持续了一天一夜,结果美军以惨败告终。美第36步兵师伤亡达1681人。

1月22日,卢卡斯将军指挥的美第6军在安齐奥登临。开始,登陆作战比较顺利,美军很快建立了一个滩头阵地。卢卡斯打算向内陆推进25英里,占领阿尔卑斯山,切断德军的供应线和退路。但是,卢卡斯过于谨慎了。他在出奇制胜后,没有乘胜前进。在随后的9天里,卢卡斯关注的是把更多的兵力和给养运上岸来。

凯塞林在得知盟军在安齐奥登陆后,立即从法、德及南斯拉夫调派兵力支援,到了28日,已有4个师面对美第6军,并准备进行反击。1月30日,卢卡斯才向阿尔卑斯山发动进攻。经过3天战斗,在付出5500人的伤亡后,卢卡斯才被迫停止了进攻。他命令第6军挖壕自卫,在滩头阵地周围布上铁丝网和地雷。

盟军在安齐奥突然登陆,转移了德军的注意力。克拉克命令美第2军和新西兰师先后3次对卡西诺发起进攻,均未能成功。尽管盟军飞机把著名的山顶建筑卡西诺修道院炸成一片瓦砾,但仍无济于事。德军在山峰高处依山掘壕,甚至利用修道院的废墟作掩护,顽强抵抗,使盟军终不能突破德军防线。因此,对卡西诺的进攻被称为克拉克的“最黑暗时刻”。

安齐奥滩头阵地此时已陷入困境,不仅前进不得,而且前面的德军越来越多。到2月16日,已有10个德国师包围安其奥的5个盟军师。2月28日,德军发起大规模反击,试图一举将盟军赶下海去,但遭到盟军空军的大规模空袭,当天就损失了30多辆坦克,凯塞林不得不于3月4日下令停止了反击,以5个师维持对美军的包围。

直至5月中旬,安齐奥成了美军的陷阱,在4个多月中,被压缩在滩头阵地上,伤亡日增,一筹莫展。有位新闻记者对当时美军的状况这样描述道:“美军在这里就像原始人那样生活,他们那副样子,挥舞棍棒也许比使用机枪还更像样些。”

盟军最初打算以登陆作战从后面突破古斯塔夫防线的希望落了空,克拉克因此解出了美第6军军长卢卡斯的职务,任命特拉斯科特将军为美第6军军长。驻意德军统帅凯塞林认为,安齐奥登陆战的真正错误不在卢卡斯,而在于“登陆部队力量不强,缺少机械化部队配合。这是一次不充分的进攻。”

在绕过德军防线的企图失败后,山谷和海边的盟军都陷入了困境,盟军统帅部没有别的选择余地,只能实施强攻。5月11日晚,在盟军空军的协同轰炸之后,盟军对古斯塔夫防线发动了全面进攻。法军中的一支山地成长的骁勇善战的摩洛哥土著骑兵部队翻山越岭,冲上海拔4850英尺的山峰,绕到德军背后发动进攻。5月14日,经过激烈残酷的争斗夺战,波兰军第二支队终于冲进卡西诺修道院废墟。德军“古斯塔夫防线”许多地段被突破,凯塞林被迫命令德军撤至从台伯河口到东海岸佩斯卡拉的凯撒防线。5月22日,被困于安齐奥滩头的美第6军也发起进攻,于25日同正面进攻部队会师。德军继续北撤,退守至圣马力诺至卡拉拉的哥特防线。6月4日罗马宣布为不设防城市。当晚9时,美第5集团军首先开进罗马。占领罗马后,盟军继续向北推进,8月25日,进攻哥特防线,9月28日将该防线全面突破。在突破哥特防线后,由于在西欧登陆的需要,盟军从意大利战场调走了7个精锐师,使意大利战场一度处于沉寂状态。

1945年4月,西线盟军和苏军同时对德国发起强大攻势,德军面临全面崩溃的危机,意大利战场也再度活跃。4月9日,由麦克里里指挥的英第8集团军和由特拉斯科特指挥的美第5集团军先后从东西两翼发起攻势,德军士气低落,无力抵抗,节节败退。4月21日,英第8集团军和美第5集团军胜利会师。4月23日,盟军全线进抵波河,俘虏德军3万人。接着,盟军渡过波河天险,于26日攻克曼图亚和维罗纳,27日进占热那亚。这时,意北部爆发了游击队起义,许多城市获得解放。28日,盟军封锁了德军企图逃走的的阿尔卑斯各山口。当天游击队在科摩湖抓住了企图逃往德国的墨索里尼和他的情妇,在美国人尚未赶到之前便将他们枪毙。第二天他们的尸体被运到米兰,倒挂于市中心广场,以中世纪的方式示众。4月29日,美第5集团军进驻米兰,英第8集团军进驻帕多瓦。同日,德C集团军群司令菲廷霍夫的代表在卡塞塔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并于5月2日生效。至此意大利战役全部结束。

盟军在整个意大利战役中,共伤亡32万多人,歼灭德军65.8万人,并一直牵制着德军1个集团军群的兵力,这对其它战场上的盟军作战起了有力的配合作用。 1943年7月,盟军在西西里岛的登陆迫使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府垮台,由巴多格利奥组成的新政府开始与美英秘密谈判,但由于在是否“无条件投降”问题上双方讨价还价,一再延误,使希特勒获得了充足的时间来加强其在意大利的兵力。希特勒在墨索里尼垮台后的次日便下令占领德意边境和法意边境的阿尔卑斯山的所有山口,并从法国和德国南部迅速集结了8个德国师,称B集团军群,由隆美尔元帅任司令,做好进军意大利的准备。8月初,隆美尔率部越过边境进入意大利北部,以支援驻守在意大利南部的凯塞林元帅的8个德国师。

盟军于8月17日夺占西西里岛后,决定继续进攻意大利本土。地面攻击部队为英将亚历山大将军指挥的第15集团军群,下辖蒙哥马利的英第8集团军和克拉克指挥的美第5集团军。

9月3日,意大利代表和盟国代表秘密签订了停战协定,当天凌晨,蒙哥马利的英第8集团军从西西里渡过峡窄的墨西拿海峡,在意大利的亚平宁半岛登陆,向意南部快速挺进。9月8日,英国广播公司广播了意大利投降的正式文告。9月9日凌晨,由克拉克指挥的美第5集团军(辖卢卡斯的美第6军和麦克里里的英第10军)在萨勒诺湾登陆。意大利人领导人也没料到登陆来得那么快,他们起初对英国的广播予以否认,随后又承认了这一事实。已有戒备的德军闻讯立即将80万意军解出武装,逮捕了大批意军军官,并于9月10日占领了罗马,控制了南至那不勒斯的意大利本土。意国王和巴多格利奥等仓皇乘潜艇逃到南端的盟军占领区。9月13日,希特勒派党卫军中校斯尔策尼指挥突击队用滑翔机将囚禁于大萨索山顶旅馆的墨索里尼营救来,随后墨索里尼在希特勒的扶持下,在意大利北部成立了“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傀儡政府,与巴多格利奥政府对抗。10月13日,巴多格利奥政府正式退出“轴心”同盟,向德国宣战。同时,英、美、苏三国政府也发表宣言,承认意大利为共同作战一方。

克拉克指挥的美第5集团军在萨勒诺湾登陆后,遭到德军的猛烈抵抗。德军南线总司令凯塞林元帅将所属8个师中的6个师编组为第10集团军,由菲廷霍夫指挥,在萨勒诺抵抗盟军并试图将其赶下海去。9月12日,德军发起反攻,当天冲进了美第6军和英第10军之间的缺口。13日在对美军左翼发动的一次攻击中将美军逐出佩萨诺,使美军来了一次总退却。但是盟军利用强大的海空军向萨勒诺桥头堡紧急调派增援部队。至16日,美第5集团军已拥有7个师,200多辆坦克。16日早上,德军对英第10军发起的攻势在盟军大炮、海军舰炮和坦克的打击下被粉碎。凯塞林终于认识到把盟军赶下海去不过是白日做梦,遂于当晚决定停止战斗,边打边向北撤。并一路上破坏桥梁、公路、隧道和铁道设施,阻止盟军前进。克拉克挥师向意西海岸进军。10月1日,美第5集团军占领了那不勒斯。同日,蒙哥马利的英第8集团军占领了东海岸的福贾。10月14日,美第5集团军攻占了卡普亚,同东面的英第8集团军会师,从而在意南部建立了一条120英里长的牢固战线。

11月5日,希特勒下令调隆美尔元帅到西线去视察和加强“大西洋壁垒”的海岸防御工事,隆美尔的B集团军群随之解散,驻意德军合编为C集团军群,下辖菲廷霍夫的第10集团军和马肯森的第14集团军,共个21师,370架飞机。由凯塞林元帅任总司令。凯塞林为阻止盟军进一步向北推进,在西起罗马以南80公里的西海岸,向东穿越亚平宁山脉直到东海岸,建立了横贯意大利中部的“古斯塔夫防线”。该防线以卡西诺隘道为核心,依山峰天险而构筑,易守难攻。美第5集团军和英第8集团军数次发起攻势,试图突破该防线,但未成功。整个冬季,盟军一直受阻于古斯塔夫防线。

1944年初,亚历山大指挥的第15集团军群共有19个师又4个旅,4000架飞机和3000余艘舰艇。亚历山大为了打破僵局,加快战役进程,决定在加强正面进攻的同时,以一部分兵力在罗马南部小镇安齐奥实施登陆作战,从背后突破德军防线。

1944年1月12日,美第5集团军在卡西诺地区发起进攻。克拉克以英第10军和法军的冲出来吸引德第14集团军大部,美第2军则向利里山谷进击,试图强渡拉皮多河。拉皮多河看上去并不是很宽,但水深流急。担任主攻任务的是沃克将军指挥的美第36步兵师。沃克认为这一行动成功的可能性极小,不赞成渡河,但只能执行命令。战斗持续了一天一夜,结果美军以惨败告终。美第36步兵师伤亡达1681人。

1月22日,卢卡斯将军指挥的美第6军在安齐奥登临。开始,登陆作战比较顺利,美军很快建立了一个滩头阵地。卢卡斯打算向内陆推进25英里,占领阿尔卑斯山,切断德军的供应线和退路。但是,卢卡斯过于谨慎了。他在出奇制胜后,没有乘胜前进。在随后的9天里,卢卡斯关注的是把更多的兵力和给养运上岸来。

凯塞林在得知盟军在安齐奥登陆后,立即从法、德及南斯拉夫调派兵力支援,到了28日,已有4个师面对美第6军,并准备进行反击。1月30日,卢卡斯才向阿尔卑斯山发动进攻。经过3天战斗,在付出5500人的伤亡后,卢卡斯才被迫停止了进攻。他命令第6军挖壕自卫,在滩头阵地周围布上铁丝网和地雷。

盟军在安齐奥突然登陆,转移了德军的注意力。克拉克命令美第2军和新西兰师先后3次对卡西诺发起进攻,均未能成功。尽管盟军飞机把著名的山顶建筑卡西诺修道院炸成一片瓦砾,但仍无济于事。德军在山峰高处依山掘壕,甚至利用修道院的废墟作掩护,顽强抵抗,使盟军终不能突破德军防线。因此,对卡西诺的进攻被称为克拉克的“最黑暗时刻”。

安齐奥滩头阵地此时已陷入困境,不仅前进不得,而且前面的德军越来越多。到2月16日,已有10个德国师包围安其奥的5个盟军师。2月28日,德军发起大规模反击,试图一举将盟军赶下海去,但遭到盟军空军的大规模空袭,当天就损失了30多辆坦克,凯塞林不得不于3月4日下令停止了反击,以5个师维持对美军的包围。

直至5月中旬,安齐奥成了美军的陷阱,在4个多月中,被压缩在滩头阵地上,伤亡日增,一筹莫展。有位新闻记者对当时美军的状况这样描述道:“美军在这里就像原始人那样生活,他们那副样子,挥舞棍棒也许比使用机枪还更像样些。”

盟军最初打算以登陆作战从后面突破古斯塔夫防线的希望落了空,克拉克因此解出了美第6军军长卢卡斯的职务,任命特拉斯科特将军为美第6军军长。驻意德军统帅凯塞林认为,安齐奥登陆战的真正错误不在卢卡斯,而在于“登陆部队力量不强,缺少机械化部队配合。这是一次不充分的进攻。”

在绕过德军防线的企图失败后,山谷和海边的盟军都陷入了困境,盟军统帅部没有别的选择余地,只能实施强攻。5月11日晚,在盟军空军的协同轰炸之后,盟军对古斯塔夫防线发动了全面进攻。法军中的一支山地成长的骁勇善战的摩洛哥土著骑兵部队翻山越岭,冲上海拔4850英尺的山峰,绕到德军背后发动进攻。5月14日,经过激烈残酷的争斗夺战,波兰军第二支队终于冲进卡西诺修道院废墟。德军“古斯塔夫防线”许多地段被突破,凯塞林被迫命令德军撤至从台伯河口到东海岸佩斯卡拉的凯撒防线。5月22日,被困于安齐奥滩头的美第6军也发起进攻,于25日同正面进攻部队会师。德军继续北撤,退守至圣马力诺至卡拉拉的哥特防线。6月4日罗马宣布为不设防城市。当晚9时,美第5集团军首先开进罗马。占领罗马后,盟军继续向北推进,8月25日,进攻哥特防线,9月28日将该防线全面突破。在突破哥特防线后,由于在西欧登陆的需要,盟军从意大利战场调走了7个精锐师,使意大利战场一度处于沉寂状态。

1945年4月,西线盟军和苏军同时对德国发起强大攻势,德军面临全面崩溃的危机,意大利战场也再度活跃。4月9日,由麦克里里指挥的英第8集团军和由特拉斯科特指挥的美第5集团军先后从东西两翼发起攻势,德军士气低落,无力抵抗,节节败退。4月21日,英第8集团军和美第5集团军胜利会师。4月23日,盟军全线进抵波河,俘虏德军3万人。接着,盟军渡过波河天险,于26日攻克曼图亚和维罗纳,27日进占热那亚。这时,意北部爆发了游击队起义,许多城市获得解放。28日,盟军封锁了德军企图逃走的的阿尔卑斯各山口。当天游击队在科摩湖抓住了企图逃往德国的墨索里尼和他的情妇,在美国人尚未赶到之前便将他们枪毙。第二天他们的尸体被运到米兰,倒挂于市中心广场,以中世纪的方式示众。4月29日,美第5集团军进驻米兰,英第8集团军进驻帕多瓦。同日,德C集团军群司令菲廷霍夫的代表在卡塞塔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并于5月2日生效。至此意大利战役全部结束。

盟军在整个意大利战役中,共伤亡32万多人,歼灭德军65.8万人,并一直牵制着德军1个集团军群的兵力,这对其它战场上的盟军作战起了有力的配合作用。早在1941年9月,斯大林就向丘吉尔提出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对德国实施战略夹击的要求,但当时美国尚未参战,英国根本无力组织这样大规模的战略登陆作战。对于苏联的建议,英国的回应只是派出小部队对欧洲大陆实施偷袭骚扰。

1942年6月,苏美和苏英发表联合公报,达成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充分谅解和共识,但英国在备忘录中对承担的义务作了一些保留。

1942年7月,英美伦敦会议,决定1942年秋在北非登陆,而把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推迟到1943年上半年。但此时苏德战场形势非常严峻,德军已进至斯大林格勒,苏联强烈要求英美在欧洲发动登陆作战,以牵制德军减轻苏军压力。英国只好仓促派出由6018人组成的突击部队在法国第厄普登陆,结果遭到惨败,伤亡5810人,伤亡率高达96.5%。

1943年1月,英美卡萨布兰卡会议,通过上半年在西西里岛登陆的决定。把在欧洲大陆的登陆推迟到1943年8月。在这次会议上,英国借第厄普的失败,以大规模两栖登陆的复杂与危险必须谨慎从事为理由,坚持要求推迟对欧洲大陆的登陆。实际上英国一则想乘苏德相争坐收鱼翁之利,二则想借美国的力量恢复大英帝国战前在北非和南欧的传统势力。当然遭到美国的反对,作为妥协,英国同意成立英美特别计划参谋部,负责制订在欧洲的登陆计划。由英国陆军中将F・摩根担任参谋长。摩根上任后立即组建“考萨克”,“考萨克”就是同盟国欧洲远征军最高参谋部的英文缩写,主要成员有副参谋长美国陆军准将雷・巴克,陆、海、空军及所有与登陆有关的各军兵种代表,负责指挥对欧洲大陆偷袭骚扰作战的英国联合作战司令部司令蒙巴顿海军中将也是当然成员。

1943年5月,英美华盛顿会议,决定于1944年5月在欧洲大陆实施登陆,开辟第二战场。“考萨克”立即开始制定登陆计划,首先确定登陆地点,根据历次登陆作战的经验教训,登陆地点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要在从英国机场起飞的战斗机半径内,二航渡距离要尽可能短,三附近要有大港口。那么从荷兰符利辛根到法国瑟堡长达480km的海岸线上,以此条件衡量,有三处地区较为合适:康坦丁半岛、加莱和诺曼底。再进一步比较,康坦丁半岛地形狭窄,不便于展开大部队,最先被否决。加莱和诺曼底各有利弊,加莱的优点是距英国最近,仅33km,而且靠近德国本土;缺点是德军在此防御力量最强,守军是精锐部队,工事完备坚固,并且附近无大港口,也缺乏内陆交通线,不利于登陆后向纵深发展。诺曼底虽然距离英国较远,但优点一是德军防御较弱,二是地形开阔,可同时展开30个师,三是距法国北部最大港口瑟堡仅80km。几经权衡比较,“考萨克”选择了诺曼底,于1943年6月26日起制定具体计划,以“霸王”为作战方案的代号,以“海王”为相关海军行动的代号。初步计划以3个师在卡朗坦至卡昂之间32km宽的三个滩头登陆,即后来的“奥马哈”、“金”和“朱诺”滩头,同时空降2个旅。第二梯队为8个师,将在两周内占领瑟堡。整个计划中最大的难题是港口问题,也就是在占领瑟堡前,如何解决部队的后勤补给,要知道诺曼底在五六月间,多为大风大浪,光靠登陆滩头无法保证后勤供应――这似乎成为无法克服的困难。束手无策中,“考萨克”的海军代表英国海军少将约翰・休斯・哈莱特想起蒙巴顿在一次会议上的玩笑:既然没有天然港口,就造一个人工港。于是建议制造配件装配成人工港来解决问题。别无良策,他的设想获得批准。7月15日,摩根将“霸王”计划大纲呈交英美联合参谋长委员会。

1943年8月,英美魁北克会议批准“霸王”计划。

1943年11月,英美苏德黑兰会议确定于1944年5月发动“霸王”行动。

1943年12月,美国陆军上将艾森豪威尔被任命为欧洲同盟国远征军最高司令,于1944年1月2日抵达伦敦就任。艾森豪威尔阅读了摩根计划,认为突击正面太窄,在最初攻击中缺乏足够的突击力量,提出修改意见,把登陆正面扩大到80km,第一梯队由3个师增加到5个师,登陆滩头也从3个增加到5个(新增“犹他”,“剑”滩头),空降兵从2个旅增加到3个师,这一意见得到最高司令部三军司令的支持。

1944年2月,英美联合参谋长委员会批准了“霸王”计划大纲和修改后的作战计划,但是随之对登陆舰艇的需求也增加了,为了确保拥有足够的登陆舰艇,英美联合参谋长委员会决定将登陆日期推迟到6月初,并且将原定同时在法国南部的登陆推迟到8月。

由于登陆日(代号D日)推迟到6月初,盟军统帅部开始确定具体的日期和时刻,这是一个复杂的协同问题,各军兵种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出不同要求,陆军要求在高潮上陆,以减少部队暴露在海滩上的时间;海军要求在低潮时上陆,以便尽量减少登陆艇遭到障碍物的破坏;空军要求有月光,便于空降部队识别地面目标,最后经认真考虑,科学拟定符合各军种的方案,在高潮与低潮间登陆,由于五个滩头的潮汐不尽相同,所以规定五个不同的登陆时刻(代号H时),D日则安排在满月的日子,空降时间为凌晨一时,符合上述条件的登陆日期,在1944年6月中只有两组连续三天的日子,6月5日至7日,6月18日至20日,最后选用第一组的第一天,即6月5日。

战役目的是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法国北部夺取一个战略性登陆场,为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最终击败德国创造条件。战役企图是在诺曼底登陆,夺取登陆场,在登陆的第12天,把登陆场扩展到宽100km,纵深100km。计划在登陆场右翼空降2个美国伞兵师,切断德军从瑟堡出发的增援,并协同登陆部队夺取“犹他”滩头,在左翼空降1个英国伞兵师,夺取康恩运河的渡河点,然后首批8个加强营在5个滩头登陆,建立登陆场,在巩固和扩大登陆场后,后续部队上岸,右翼先攻占瑟堡,左翼向康恩河至圣罗一线发展,掩护右翼部队的攻击;第二阶段攻占冈城、贝叶、伊济尼、卡朗坦,第三阶段攻占布勒塔尼,向塞纳河推进,直取巴黎

回答者:yinlihui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0-25 01:08

挥不去的历史阴影――略谈俄国十月革命真相

俄国在一战爆发前,从亚历山大二世开始到后来被推翻的尼古拉,一直在进行 和缓的资本主义改革,实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措施,诸如解放农奴,召开国家杜马(国 会)等。战前俄国经济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的起飞阶段,根据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异议学者 的统计资料,战前十年俄国的经济增长是俄国有史以来最快的,后来苏联从未达到那个速 度。

一战爆发时,俄国人民对沙皇无限崇拜无限敬仰,在宣战当天群集皇宫前,高举圣像,高 唱国歌。但当战争打了三年后,前线接连失败,后方经济破产。尼古拉忙着指挥战争,朝 政让他的德国老婆弄得乌烟瘴气,因为皇储害血友病,几次濒危,全靠一个文盲农民大气 功师拉普斯丁救活,她便纵容他如魏忠贤般胡作非为,使得人民纷传皇后是德国间谍,前 后方的一切重大灾难都是这个俄奸搞出来的。当战争带来的灾难使人民忍无可忍时,二月 革命便爆发了。沙皇本可镇压,但还是和平退位了。

二月革命爆发后,列宁大喜若狂,决定立刻回国。但他在瑞士,要回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