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谁知道中成药可以去火的药,除心,肠,肝和胆火中成药?只要除火气的中成药有吗?

273 2023-08-06 04:21 admin

一、谁知道中成药可以去火的药,除心,肠,肝和胆火中成药?只要除火气的中成药有吗?

蓝芩口服液,清开灵。复方鱼腥草颗粒,双黄连口服液等等,很多的

穿王消炎片,蒲地蓝消炎片,穿心莲滴丸。。。都可以

二、胆囊炎中药治疗方剂

胆囊炎治疗可以分为两个方面,药物治疗跟手术治疗。

(一)药物治疗:

1、补液,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

2、静脉联用有效抗生素,如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氯霉 素、先锋霉素等;

3、中药调节都是比较温和性的,舒茶帮助养护胆囊,长期喝安全。

一般对早期病例有效。

(二)手术疗法

1、急性胆囊炎:一般主张经12~24小时积极的内科治疗,待症状缓解再升陵拍择期手术。

2、慢性胆囊炎:无论有无结石,因胆囊已丧失功能,且为感染病灶,均应择期手术切除。

另外饮食建议忌口辛辣刺激类、酒类、油腻汪搏类食物,以清淡饮食为吵羡主,多吃些易消化的食物都有助于病情恢复。

赵绍昌兆琴临床常使用有效方:生甘草10克、炙甘草10克、炒白芍10克、乌药6克、白叩仁2克、宽高二花10克慎迅尺、白术5克

所谓的胆囊炎,大部分的医生只知道去治疗胆囊,而不去考虑肝功能下降。肝胆相照,就是因为胆附着在肝上拍氏,当肝功能下降的时候,胆功能也下降,这时就会有胆囊炎,时间久了,因为胆汁不能排送到胃里面中和胃酸,留在胆内时间久了就成了结石。很多人用龙胆绝搏草来治疗胆囊炎,殊不知龙胆草乃寒性,对于因肝功能下降所引起的心脏病会有很不利的影响。治病,要随症治之,而不是见病套方。见病袭宏散套方者,毁人不倦也。无论如何,祝早日康复。

大柴胡汤加滑石

三、去肝火胆火的中成药是什么

指导意见:

你好,考虑腔历你的情况属于上火所致 建议迹羡你适当的伍州搜补充维生素C,饮食清淡,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为主。忌辛辣刺激。平时多喝水。

四、来月经的时候能喝中药吗 我喝的是去胆火和痛经的药

月经期间不可以服用活血药物,其他都可以,只和饥要没有标明注意事项唤物返的。

中药就是避开活血化瘀的种类就可以蚂态

不喝为好,易造成经量多,经中后期,胞宫空虚,去肝胆火的药因寒凉,直趋胞宫,造成其它月经病变。

五、用于治疗慢性胃炎的药材有哪些?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可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原因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与周围环境的有害因素及易感体质有关,如长期饮浓茶、烈酒、咖啡,食过热、过冷、过于粗糙的食物;长期大量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吸烟;细菌尤其是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免疫因素;继发于其他疾病等。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返酸等。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出血等。

该病属中医学“胃痛”、“胃痞”等范畴。其病位在胃,与肝、脾、肾等脏腑有关。本病病因繁多,饮食所伤、情志不遂、脾胃素虚、失治误治等皆可引发。

【方一】加味香苏饮(董建华经验方)

【出处】《中国名老中医经验集萃》

【组成】香附10克,橘皮10克,枳壳10克,炒鸡内金5克,香橼皮10克,佛手5克,大腹皮10克,砂仁5克,焦三仙各10克,木香6克。

【功用】调气和胃,疏肝止痛。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胃胀多气,时伴隐痛,反复发作,食后脘胀尤甚,不思饮食者。

【方解】本方以香附、橘皮为主药。香附入肝,解郁理气止痛;橘皮理气和胃化湿,为脾胃宣通疏利之要药,具有能散、能燥、能泻、能补、能和之功,与香附相配,既能调气和胃,又可舒肝止痛。配枳壳以破气消积,利膈宽中,能消胃脘胀满、通大、小肠;佐大腹皮下气行水,调和脾胃;香椽皮、佛手宽胸除胀止痛。诸药相伍,共奏行气、和胃、通降、舒肝、止痛之功。

【药理】陈皮挥发油对胃肠道有温和的刺激作用,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和排除肠内积气。鸡内金可增高胃液的分泌量、酸度和消化力,使胃运动加强、排空加快。砂仁挥发油能促进胃液分泌,可排除消化道积气,故能行气消胀。木香、佛手能调整胃肠运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按语】如伴见胁肋胀痛、口苦泛恶、肝郁不舒症状者,可加柴胡、青皮、郁金等味以舒肝解郁;若伴便秘、腹胀、腑行不畅者,可入酒军或瓜蒌、莱菔子以导滞通腑;如伤食生冷,胃寒作痛者,可加良姜或毕澄茄等品以行气散寒止痛;如顽固腹胀,反复不愈,则可配用鸡金散(鸡内金、沉香或木香、砂仁、香橼皮等量研末,每服3克,日2次),健胃消胀化滞(亦可用于汤剂)。

【方二】平胃散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苍术15克,厚朴9克,陈皮9克,甘草4克,生姜3片,大枣2枚。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则昌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嗳气吞酸或口苦无味,肢体倦怠,胸闷气短,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腻而厚者。

【方解】苍术除湿运脾;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陈皮理气和胃,芳香醒脾;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煎加姜枣,其调和脾胃之功益佳。诸药相合,使湿浊得化,气机调畅,脾气健运,胃得和降,则诸症自除。

【药理】苍术、厚朴可调整胃肠运动。陈皮挥发油对胃肠道有温和的刺激作用,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和排除肠内积气。生姜可止吐,促进胃液分泌,松弛肠平滑肌。甘草对胃平滑肌有解痉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楂梅益胃汤

【出处】《江西中医药》

【组成】沙参30克,麦冬、玉竹、生地黄、木瓜各10克,山楂、山药各15克,石斛、乌梅、白芍各12克,甘草6克。

【功用】养阴益胃。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胃脘嘈杂,似饥非饥,似痛非痛,口干舌燥,少苔、

无苔或花剥苔。证属脾阴不足、胃土燥热型者。

【方解】方中用乌梅、山楂、木瓜、白芍之类以酸甘化阴,配沙参、麦冬、玉竹、生地黄、石斛等养阴益胃,伍山药健脾和胃,甘草调和诸药。

【药理】沙参、麦冬、生地黄具有增强免疫,调节免疫平衡的功能。木瓜似有缓和胃肠肌痉挛的作用。山楂促进消化,对胃肠功能具有孙戚扒一定的调节作用。乌梅煎剂能促进胆汁分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白芍与甘草合用,可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镇痛。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一贯煎加味(赵清理经验方)

【出处】《中华名医名方薪传胃肠病》

【组成】辽沙参15克,生地黄12克,麦冬12克,枸杞子15克,太子参12克,焦山楂30克,乌梅肉15克,鸡内金12克,广木香6克,甘草3克。

【功仔毕用】甘寒养阴,和中益胃。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症见胃脘灼痛,嘈杂干呕,不思饮食,食后胃脘痞满胀痛,口燥咽干,体倦乏力,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无力。证属胃阴不足,胃失濡养。

【方解】本方取太子参、枸杞、山楂、乌梅、甘草之酸甘以化阴,助沙参、生地黄、麦冬滋阴生津之力;鸡内金补胃体;广木香理气,防酸甘之滞,助生生之机。以上诸药合用,益胃阴、养胃体。

【药理】沙参、麦冬、生地黄、枸杞多糖具有增强免疫,调节免疫平衡的功能。乌梅煎剂能促进胆汁分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鸡内金可增高胃液的分泌量、酸度和消化力,使胃运动加强、排空加快。木香能调整胃肠运动,促进胃的排空。

【用法】水煎服,日再服,早晚各一次。

【方五】温阳健胃汤(张继泽经验方)

【出处】《中华名医名方薪传胃肠病》

【组成】潞党参15克,炒白术10克,白芍10克,炒枳壳10克,高良姜5克,陈皮6克,法半夏10克,桂枝3克,木香5克,炙甘草3克。

【功用】温运脾阳,健胃和中。

【主治】萎缩性胃炎,伴灶性肠腺化生。症见胃脘隐痛,胃胀嗳气,大便或干或烂,脉细,舌苔薄白。辨证为中虚气滞者。

【方解】方中党参、白术益气补中,桂枝温经通阳,白芍缓急止痛,良姜温中祛寒,木香行气止痛,陈皮、半夏理气化痰降逆,枳壳破气宽中,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温运脾阳,健胃和中之效。

【药理】党参具有保护胃黏膜功能。炒枳壳水煎液能明显促进小鼠胃肠蠕动。高良姜低浓度水煎剂对离体肠管有兴奋作用。陈皮挥发油对胃肠道有温和的刺激作用,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和排除肠内积气。木香能调整胃肠运动,促进胃的排空。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方六】砂半理中汤(宋孝志方)

【出处】《名医方证真传》

【组成】清半夏9克,制香附9克,高良姜9克,炒枳壳9克(或炒枳实),砂仁9克(打碎)。

【功用】理气散寒、和胃止痛。

【主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证属寒凝气滞者。症见胃脘疼痛,泛酸嗳气,或吐涎沫,脘腹胀满,痛引胁背或胸中,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沉迟或弦紧。

【方解】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和中健脾,砂仁健胃理气止痛、化食积;枳壳(或枳实)能消心下痞塞之痰,泄腹中滞塞之气,推胃中隔宿之食,消腹内连扯之积,故做为脾胃病之主药。香附舒肝理气,良姜温中祛寒。

【药理】半夏促进胃肠运动,抗实验性胃溃疡。香附可促胆汁分泌,抗炎镇痛。高良姜低浓度水煎剂对离体肠管有兴奋作用。砂仁挥发油能促进胃液分泌,可排除消化道积气,故能行气消胀。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温服。

【按语】若口苦吐酸,为胆火较盛,加生栀子6~9克;胁痛较重者,可加川楝子9克;若兼大便干燥或不能,为大肠有热,可加大黄2~3克;若腰酸小腹胀甚,可加沉香末2克(另冲);同时有小便不利者,可加肉桂末2克(另冲);若中焦痞满,上下不通,此乃兼有三焦症状,可加黄连2~3克,肉桂末2克(另冲)。

【方七】补中消痞汤(李寿山方)

【出处】《名医方证真传》

【组成】黄芪15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枳实10克,桂枝10克,炒白芍15克,丹参15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5枚。

【功用】益气温中,导滞消痞。

【主治】本方适用于脾胃虚弱、气滞偏寒、升降失调之胃痞证(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

【方解】方中黄芪、党参、白术、桂枝益气健脾温阳;枳实破气除痞;丹参活血化瘀;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姜枣调和脾胃。

【药理】黄芪提高机体免疫力。党参抑制溃疡形成,保护胃黏膜。丹参、桂枝改善血液循环。枳实对胃肠平滑肌有兴奋作用。白芍与甘草合用,可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镇痛。生姜可止吐,促进胃液分泌,松弛肠平滑肌。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饭前或饭后2小时温服。

【按语】对噫气、矢气不畅加佛手;脘中隐痛明显者加元胡、香橼皮;胸腹拘急、气逆咽哽者加香附、苏梗;胁背胀痛加广木香、郁金;食少难消加鸡内金、炒谷麦芽;大便溏泻加茯苓;大便秘结加肉苁蓉;贫血、头眩加当归、枸杞子。

【方八】舒胃和中汤(张志坚方)

【出处】《名医名方录》

【组成】柴胡10克,白芍10克,枳壳10克,炙甘草5克,川连3克,淡吴萸1.5克,蒲公英30克,佛手片10克,生麦芽30克,炒神曲10克,炙鸡内金5克。

【功用】舒胃和中,疏肝清化。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症见上腹痞胀、疼痛,胁肋胀痛,嗳气吞酸,纳差泛恶或大便溏泻,舌质红、苔薄腻或黄腻,脉弦滑或细弦。

【方解】本方系化裁经方四逆散,为肝郁犯胃,食滞化热证而设。取枳壳之降气消痞,合柴胡之轻举疏达,引“脾胃之气行阳道”;用白芍、甘草之酸甘化阴,缓急止痛;蒲公英之苦寒清热,入肝胃二经,并散滞气;配川连、吴茱萸之苦寒泄降,清肝火而泄胃热,辛热开郁,暖脾而散寒邪;佛手片疏肝胃之滞气,滞气破则上下气机畅通,胃舒肝达;合生麦芽、神曲、内金之消食和胃。诸药配伍,合力舒胃和中,疏肝清化,升清降浊,旨在“以平为期”。

【药理】四逆散能够抑制胃酸分泌,改善黏膜的血液循环;其中柴胡枳实合煎有明显增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排空和小肠推进功能的作用。麦芽煎剂对胃酸及胃蛋白酶的分泌似有轻度促进作用。蒲公英有健胃作用。鸡内金使胃运动加强、排空加快。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于饭后1.5小时温服。症状缓解,病情稳定后,可按上方剂量比例研末,每取5克,分2次于饭后1.5小时开水调服,以资巩固,以20~50天为宜。

【按语】本方为张志坚主任医师多年治疗慢性胃炎的有效方剂。该方紧扣肝气犯胃、食滞郁热之病机,在四逆散基础上去破气之枳实,增入行气消痞、苦辛清化、舒胃消滞之品,熔升降有序、辛开苦降、清热消滞于一炉,俾胃气舒而中焦和。慢性胃炎如能按法施治,常可应手取效。

【方九】舒胃饮

【出处】《新中医》

【组成】白芍9~15克,姜半夏、黄芩、川厚朴各9克,干姜4~6克,黄连3克,蒲公英15~30克,炙甘草9克。

【功用】和胃降逆,理气止痛。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症见胃脘不舒,满闷饱胀,时作疼痛,嘈杂嗳气,呕泛吐酸,心下痞满,肠鸣泄泻,舌苔薄黄而腻。

【方解】本方乃半夏泻心汤合芍药甘草汤两方加减化裁而成。半夏泻心汤可和胃降逆,开结除痞;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加厚朴苦辛温,以其燥湿散满,行气导滞;蒲公英苦甘而寒,取其清热解毒,消积散结。共奏辛开苦降,理气消痞,缓急止痛之功。

【药理】姜半夏促进胃肠运动,抗实验性胃溃疡,可抑制呕吐中枢而止呕。干姜具有解痉镇痛、抗炎止泻作用。黄连、黄芩可拮抗回肠痉挛。芍药甘草汤可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镇痛。

【用法】水煎服。

慢性胃炎平时可用中药蒂柯舒养胃茶进行腔铅调理,包含山楂,甘草,键圆告佛手,山药,橘皮,丁香,白扁豆,茯苓,余甘子,黄精,芡实等中药成分,饮食上一定要注意,不能吃任何刺激性的食物,尽量少吃一些油腻性的食物,还是要多吃一些清淡的蔬菜和水果,而且不能吃太凉的和太稿明硬的食物!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