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grobe trommel是什么乐器

108 2023-08-14 09:00 admin

grobe trommel是什么乐器

grobe trommel是大鼓。

大鼓实际上是一种很壮观的乐器。在众多的打击乐器中,绝对不能忽略笔直矗立的它。一些大鼓模型安装在架子上以方便鼓面方向的转换,尤其是对那些需要在不同的打击乐器间频繁转换的表演来说,这种大鼓更为方便。

与小鼓相同,大鼓是一种没有固定音高的乐器,也就是说没有必要把它固定到一定的调子上。它的声音可以根据作曲家的想法产生很多变化,一会儿是轻轻的低吟声,一会儿又发出轰轰的雷声。大鼓在制造单音或多音的效果方面,也同样有效。

现代的大鼓有两个塑料鼓皮,每张鼓皮的直径大约有1米,木头框的宽度大约为0.5米。另外有一种一面为牛皮纸做的鼓皮,框架较浅的大鼓也曾盛行一时。根据其造型,这种鼓被称为锣鼓。

自从6000年前发明了大鼓之后,体形庞大的鼓逐渐发展为标准尺寸,但也有例外。早期的大鼓大约高2米,安装在宫廷内一处固定的场地上,或许还被用做集合的标志。

17世纪,大鼓被引入了管弦乐队中。人们已经习惯了民间音乐和民族音乐中使用的大鼓。通过歌剧院中的频繁演出,1680年这种新奇的乐器逐渐被严肃音乐所接受。

接下来的一个半世纪中,作为亲兵音乐的标志,人们对大鼓的接受程度渐长。之后它又被看作是伯辽兹的代表性乐器。

如果说海顿(Franz Joseph Haydn)及之后的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解放了定音鼓的使用,那伯辽兹(Hector Louis Berlioz)就是解除大鼓和土耳其音乐联系的那个人。

在贝多芬的《“合唱”交响曲》创作的三年中,伯辽兹已经在他的早期管弦乐作品——《公正审判》序曲中开始使用大鼓,但并没有使用铜钹和三角铁。

大鼓的部分功能是用来在中间乐章中加强与定音鼓配合的节奏感。之后,在他的《安魂曲》中,伯辽兹要求演奏者使用加垫的鼓槌交替敲击两面鼓皮唤旅粗。

艾克托尔·路易·伯辽兹此后,大鼓颁繁地出现在许多作曲家的作品中,产生的想象空间也不断扩大,它作为土耳其音乐的附属品的功能也渐渐不再受到关注。

李斯特是第一个要求大鼓滚奏的作曲家,他的早期交响诗作品《山中所闻》中就应用了这种技法,尽管这个想法可能出自于约阿希姆·拉夫(Joseph Joachim Raff),他曾协助李斯特创镇激作早期的管弦乐作品。

杜卡斯(Paul Abraham Dukas)的《魔法师的学徒》中,通过扭动双头的鼓槌来制造快速的敲击,并被斯和镇特拉文斯基(Igor Fedorovitch Stravinsky)在《火鸟》中继续使用。    

乐器唢呐原自以哪个国家的乐器?

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诺Surnā的音译。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我国中原地区。 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唢呐的记载: 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唢呐已在我国普遍应用。明代武将戚继光(1527~1587)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在他《纪效做枯新书o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 较详细的记载见于明王圻编《三才图会》(1607年刊): 唢呐,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不知起于何代,当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 明朝王磐《朝天子.咏喇叭》则是描述唢呐最好的文章:喇叭,唢哪,曲儿小,腔儿大。来往官船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仕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明代后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而在以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器乐中,唢呐也成为离不开的乐器。传说明代宗室朱载在唢呐八音孔的基础上研制出眼管子,为我国民族管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据说他曾在九峰寺创建金鼓会,每逢农历九月二十三,各地的唢呐班都要在这里聚会。 明末清初时有同乐会、贾家班,清至民国时有麻金班、毛旦班、银河班等唢呐演奏组织,在当地影响很大。沁阳一带有大花轿,麻金吹,麻金不吹不结婚,闺姑女、门婿到,毛旦不吹不上轿的俗语,正反映了这些唢呐班的影响。依照地域和技艺风格,沁阳境内的唢呐整体上可分为四大家两大派。以沁河为界,分为沁北派和沁南派;沁北派以张家、贺家、马家为代表纯迅洞,沁南派以贾家为代表。其繁盛之况,即此可见一斑。在四大家的影响下,沁阳境内的唢呐班社和艺人队伍规模不断增大,数量十分可观。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沁阳的唢呐班已发展到三十多家,从事唢呐演奏的人员达四百多人,呈现出乡乡有唢呐、村村有乐声的状况。据不完全统计,沁阳唢呐演奏的曲目达三百多首。在现当代民俗昌蔽、艺术生活中,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民间艺术家创作了一些新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曲目,如《故乡颂》、《九峰情话》、《沁阳春》。1997年12月,沁阳市被河南省文化厅授予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荣誉称号,后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唢呐起初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语Surnā的音译。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在700多年前的漏森金、元时代,传到中国中原地唯尺区。

一般而言,传统唢呐的常用音域为十七度音,以常用的D调高音唢呐而言。其音域由返山亩低音A至高音A。

土耳其 唢呐,英文名称souna,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由波斯传入(Surna音译),在西晋时期的新疆克孜尔石窟寺的壁画中就已经出现了唢呐演奏的绘画,最晚在16世纪就在中国的民间流传了。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橘戚空成圆椎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

所以也称喇叭,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广东地区亦将之称为“八音”。在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仔源曲艺、圆瞎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唢呐原是波斯(今伊朗),阿拉伯的乐器。唢呐两字为波斯语SURNA的音译。我国自明代始有关於唢呐的记载。至今在民间婚丧喜庆以及民俗节日中,它是主奏乐器。流传各地的唢呐有大的、有小哪改的、有粗犷的、有柔和的,种类甚多,表现力很强。所有管乐器的技巧几乎都可吹奏,它还可以模仿唱腔,以管体、哨子、喇叭口拆开吹奏,各自模碰兆拟不同角色,如老生、花旦等。其常用音域为两个八度,目前在国乐团中常用的唢呐李吵判是筒音为g′的D调高音唢呐。

唢呐起源于图耳机。

唢呐,英文名称souna,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由波斯传入(Surna音译),在西晋时期罩樱薯的新疆克孜尔石窟寺的壁画中就颂桥已经出现了唢呐演奏的绘画,物者最晚在16世纪就在中国的民间流传了。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成圆椎形,上端装有带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