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vasicek模型是什么?

329 2023-03-01 22:24 admin

一、vasicek模型是什么?

Vasicek模型

瞬时利率的Vasicek描述如下:

dr = a(b – r)dt + σdz

由上可得出T时价格为1元的债券在t时价格P(t,T)

P(t,T) = A(t,T) e - B(t,T)r(t)

B(t,T) = (1 – e –a(T-t)) / a

A(t,T) = EXP{ [B(t,T) – T + t](a2b - σ2/2) / a2 - σ2 B(t,T)2 / (4a)}

当a=0时,

B(t,T) = T - t

A(t,T) = EXP[σ2(T -t)3/6]。

以R(t,T) 表示为t时刻的T-t 期间的折现利率,

由债券的理论价格可得到折现利率公式:R(t,T)=-Ln(P(t,T))/(T-t),结合上式可得

R(t,T) = - Ln(A(t,T) ) / (T -t) + B(t,T) r(t) / (T -t)

从而可以得到利率的期限结构。

远期利率期限结构可以利用即期利率期限结构进行推导:

假设f(t1,t2)为t1到t2的远期利率,r(t1)为t1时的即期利率,r(t2)为t2时的即期利率,由于

(1 + r(t1)) t1 × (1 + f(t1,t2)) t2- t1 = (1+r(t2)) t2

可以求得远期利率

由此,即可根据所求得的即期利率期限结构曲线求得相对应的远期利率的期限结构。Vasicek模型属于平衡模型,它源自对经济变量的一些假设,包含着短期利率r的一个过程,并产生了一个预期的期限结构,其形状依赖于参数和初始的短期利率。但是平衡模型缺乏灵活性,最大的诟病就是难以拟合当今的期限结构,因此应用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二、什么是FPVT 模型?在企业有哪些运用?

FPVT 模型就是虚拟团队绩效影响因素模型(the model of factors on the performance of virtual team简称为FPVT模型),虚拟型团队是指由分散在不同地方的为了同一个市场目标或项目密切配合、共同工作的的人们组成一个敏捷性群体。就成员构成而言,可以是企业内部的,也可以是跨越组织边界的。时间上既可以是短期的,又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临时的,也可以是常态的。

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已席卷全球,知识经济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从单一的竞争走向合作。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企业组织形态不得不相应地变得扁平、灵活和开放,一些国际企业、同同行企业及企业内部针对某个市场机会和项目进行联手,集合多方优势资源获取双赢或多赢。目前,各行各业都在运用这个虚拟团队这种组织形式,但没有严格按照FPVT 模型进行管理。

三、PERT/CPM图用VISIO哪个模型画

新建——项目日程——PERT图表

四、组织行为学中群体行为的模型具体有哪些?

(一)研究方法

传统组织行为学家关心的是组织理论内部的逻辑一致性,即设法保证得出的结论是从一系列数据中合乎逻辑地推衍出来,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数据来自于实验室实验,而不是来自现实的组织及其行为。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末,这种实验室研究方法在组织行为研究中颇为盛行。但到了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组织行为学以实验室实验为基础的传统方法论体系受到质疑和挑战,人们认为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并不适合现实的组织,理论脱离实际。由此引发了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转向外部有用性的体系。这种以现实有效性为基础的研究方法面向现实的组织,强调研究的现实意义,发展一种直接与现实组织相联系的概念模型和研究方法。具体研究方法除了实验室实验或现场实验等传统方法外,包括经验总结法、观察法、测验法、研究者与实践者相互参与的准实验方法、案例比较法、现场研究法等。

1.经验总结法 。这是研究者根据实际工作者的经验,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和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一种研究方法。优秀企业家和管理者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他们的管理经验在媒体发表后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但由于他们可能缺乏管理理论包括组织行为学的知识,其经验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缺乏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这就需要组织行为学家与他们合作,开展咨询活动,从理论上提高他们的经验,使之科学化,总结后再加以推广。

2.实验法 。这是研究者有目的地在严格控制的环境中或创造一定条件的环境中,诱发被试者产生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和行为规律的一种方法。按实验地点的性质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现场实验法。

3.现场研究法 。现场研究是在现有组织的环境范围之内进行的研究,通常与实际工作者合作共同完成。现场研究所用资料包括观察者记录的组织成员的行为、组织成员填写的问卷、谈话记录或录音、书面文件、各种有关产量和质量的报表等。现场研究也包括研究者出于研究目的的挂职行为。研究者以某一层次的真正管理者的身份出现,参与企业的某些实际管理过程,从而在管理一线获得机会超前识别并解决管理过程中的组织行为问题。

4.案例比较法 。案例研究是对一个组织进行的详尽分析。案例比较法是将若干案例比较后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这种方法在于认识和描述不同组织结构中的基本相同点。对这些相同点的收集和分析可以产生一些能够作为预测未来发展的工具而应用于其他类似的或可比较情景的一般结论。可见,案例比较法有其广泛的实用价值。

上述各种方法都有可能要结合使用测验法,即采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研究组织行为规律的一种方法。

(二)一般模型

组织行为学在三个层面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

(1)个体水平:主要研究个性特征、知觉、价值观和态度以及能力对个体行为的影响;(2)群体水平:主要研究沟通模式、领导方式、权力和政治、群体间关系和冲突水平如何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3)组织水平:主要从正式组织的设计、技术和工作过程、组织文化、工作压力水平等对个体、群体和组织行为的影响。个体、群体和组织心理和行为的结果总是通过特定的外部有效性表现出来,从而显示心理和行为(自变量)与行为有效性(因变量)之间的某种因果关系。自变量有时通过中间/中介变量影响因变量。根据哈克曼(Hackman,1983)对行为有效性(performance effectiveness)的研究,如果以下三个标准得到满足,就可以说个体、群体或组织在有效地从事工作:

(1)组织的产出(产品或服务)超过那些接受、评价或使用这种产出的个体或群体所需要的最低质量或数量标准;

(2)从事目前工作的经历有助于提高组织进一步完成新工作的能力;

(3)组织中的人在本组织中工作所获得的经验,有利于他们自身的成长和满足程度的提高。

表现这种行为有效性的指标比较常见的有:

(1)效果(effectiveness);

(2)效率(efficiency);

(3)缺勤(absenteeism);

(4)离职(turnover);

(5)工作满意度(job satisfaction)。

效果和效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方向、目标正确,做正确的事;后者是指快速地实现目标,正确地做事,少走弯路。组织行为学模型就在于通过定量的数学方法揭示个体、群体或组织心理和行为及其行为有效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相关关系或者因果关系)。

从目前国际流行的实证研究方法来看,许多变量需要通过具有一定信度和效度的量表加以测量。比方说,对于“离职倾向”,就可以通过下面三个陈述加以测量: 在未来的12个月内,我可能会离开这家公司。 在未来的三年内,我可能会离开这家公司。 如果能够得到多一点薪水,我就可能跳槽。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