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急~~中乐和管弦乐分别的优点和特色

118 2023-09-28 22:22 admin

一、急~~中乐和管弦乐分别的优点和特色

《周礼・春官》将乐器分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称「八音」,亦系最早制鞣掷喾ㄖ弧 金包括编钟、锣、钹 石包括编磬 丝包括琴、瑟、筝 竹包括箫、笛、管、篪 土包括埙 革包括鼓 木包括恰 匏包括笙、竽 由魏晋南北朝开始,中国透过西域同外国涣鳎饕芍卸彝《却罅坷制鳎从谄渌褡制骱盟企袤觥⑴谩⒑俚鹊却罅课欣治眨鸾ト诤隙芍欣徊糠荨6袢罩欣滞制鳎砩傧挡慰嘉鞣焦诺湟衾掷滞欧⒄钩盟萍蛹锬拧⒏锖⒌鸵趔系鹊榷枷倒攀淙环奖阊葑喟胍簦菀鬃魍褡罄侄鸵簦币喔谋欣直纠匆孕⌒秃献辔场Q葑嗉记赏裥醋魇址ㄒ嗲飨蛭骰 今日欣滞磐ǔ=制饕匝葑喾椒ǚ治睦啵捍怠⒌⒋颉⒗聪荡等家巴殴芾制鳌⒌制鳌⒋蚧骼制魍依制鳌6褡逡衾盅Ь屯ǔ=制鞣治制鳌⑻迕制鳌⑾颐制魍っ制鳌 魏晋南北朝以来,中乐不断吸收外来文化跋欤缗谩⒍⒀锴俦纠炊枷翟醋云渌褡制鳎夯涑芍欣渲幸恢掷制鳌 管弦乐泛指西方模式以弦乐器

木管乐器

铜管乐器和敲击乐器组成乐队而演奏的音乐 木管乐器 短笛

长笛

双簧管

英国管

单簧管

低音单簧管

色士风( 萨克斯管)

大管(巴松管)

低音大管(低音巴松管) 铜管乐器 小号(喇叭)

圆号(法国号)

大号(低音号)

长号(伸缩号) 敲击乐器 木琴

钢片琴

左手鼓

中钹

定音鼓

小鼓(军鼓)

三角铁

大鼓

除上述敲击乐器外

还有无收只要能发出声音便可成的敲击乐器 另外管弦乐器亦包括键盘乐器如钢琴

竖琴

若非为主奏

通常会和敲击乐放在一起 管乐器: 1.木管类 笛类乐器,靠著在管内制造出空气柱的振动来发音,经过改良金属或其他制材也可未必限于木制,依其构造上簧片数目的不同,又可分细为三组乐器: 无簧(唇簧)木管乐器: 长笛 (FLUTE) 短笛(PICCOLO)、中音长笛及低音长笛 单簧木管乐器: 单簧管 (CLARINET) 降B调竖笛(实音比记谱低大二度),A调竖笛(实音比记谱低小三度)、中音竖笛(分D调和降E调,实音比记谱分别高大二度及小三度)、低音竖笛(实音比记低大二度)等。 萨克管类 (SAXOPHONE) Sopranino-Sax最高音萨克斯风 Eb调 ,Soprano-Sax高音萨克斯风 Bb调,Alto-Sax 中音萨克斯风 Eb调,Tenor-Sax次中音萨克斯风 Bb调,Baritone-Sax上低音萨克斯风 Eb调,Bass-Sax低音萨克斯风 Bb调 复簧木管乐器: 双簧管 (OBOE) 、 猎管、柔音管与英国管(中音双簧管) 低音管 (BASSOON) 铜管类: 不用簧片,而以双唇振动空气发出声音的金属乐器。乐器是由吹口、音管与扬音管所构成,铜管乐器就是利用管子的长短及泛音的变化发出不同的音高: 小号 (TRUMPET) 短号 (CORNET) 长号 (TROMBONE) 法国号 (FRENCH HORN) 低音号 (TUBA) 弦乐器: 击弦乐器:用槌敲打弦而发声 钢琴 (PIANO) 拨弦乐器:透过拨弦产生振动而发声的 竖琴 (HARP) 吉他 (GUITAR) 擦弦乐器:又称弓奏乐器,透过弓磨擦弦而发声 小提琴 (VIOLIN) 中提琴 (VIOLA) 大提琴 (VIOLONCELLO) 低音大提琴 (DOUBLE BASS) 敲击乐器: 有固定音高打击乐器: 定音鼓 (TIMPANI) 木琴 (XYLOPHONE) 铁琴 (GLOCKENSPIEL) 管钟 (TUBULAR BELLS) 无固定音高打击乐器: 大鼓 (BASS DRUM) 小鼓 (SNARE DRUM) 铃鼓 (TAMBOURINE) 三角铁 (TRIANGLE) 等

中乐的弹拨乐器多而广且众,但其他性能均比脊镇西乐讯息万倍,例如声部平衡、乐器类别(中乐无铜管)、无/弱低音(要靠西乐低音弦乐、敲击)

中乐一样有管乐同弦乐,中乐有东方特色,西乐亦皮橘有西方特色。

二、歌手亚森是什么民族?

哈萨克族

身高187cm的哈萨克族小哥亚森,有着“新疆金城武”的称号。他大学毕业后从模特工作入行,但对音乐的热爱一直存在于他的骨子里。亚森通过参加音乐类综艺节目得到了韩红老师的认可,顺利进入了由韩红创作的音乐剧《阿尔兹记忆的爱情》剧组,在剧中饰演了一个“可爱又迷人”的反派角色,从此成为了一名音乐剧演员。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 ,1988年5月1日,出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州和硕县,自幼跟随家乡民间艺人学唱新疆民歌以及木卡姆并学习演奏民族乐器“弹布尔琴”各种民族打击乐以及中东打击乐器02年考入新疆艺术学院附中钢琴,07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作曲专业。

三、关于埃及的问题..

法老(希伯拉文:פרעה,希腊文:Φαραώ,埃及文转写:pr ʿ3)是古埃及君主的尊称。是埃及语的希伯来文音译,其象形文字写作,意为大房屋,在古王国时代(约前2686~前2181)仅指王宫,并不涉及国王本身。新王国第十八王朝图特摩斯三世起,开始用于国王自身,并逐渐演变成对国王的一种尊称。第二十二王朝(前945~前730)以后,成为国王的正式头衔。习惯上把古埃及的国王通称为法老。法老作为奴隶制专制君主,掌握全国的军政、司法、宗教大权,其意志就是法律,是古埃及的最高统治者。法老自称是太阳神阿蒙-赖神之子,是神在地上的代理人和化身,令臣民将其当作神一样来崇拜。

法老站在权力金字塔的顶端,是神的化身,具有绝对正氏的权威。古埃及人对法老的崇拜近乎疯狂,仅仅是法老的名字就具有不可抗拒的魔力,官员们以亲吻法老的脚而感到自豪。

这个就是第一的问题的答案!!!第二个问题就应该以生活的方面回答::

埃及人最早注意的科学门类是天文和数学。先后使用太阴历、太阳历;算术几何的发达,加、减、除法,10进位制;世界上最早的水钟;医学;美容术;玻璃制造术

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胡夫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卡尔纳克神庙;建筑特点:规模宏大;艺术特点:明确的秩序、稳定的形式

象形文字;纸草,黑墨,红墨;最古老的戏剧;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汇编《亡灵书》——古埃及的百科全书

多神教——太阳神拉、 水神努、智慧与司书之神透特、爱情女神哈托尔;来世观——现世只是短暂的,来世才是永恒长存的,木乃伊;巫术,贝斯

家庭与现代相似,妻子享有极大权利,女子有较大的择偶自主权;服饰,缠腰布及裙子;面包和啤酒是最基本的食物,鱼和家禽,一日三餐,手抓

这些资料可以看出古代埃及是个高度发达文明的帝国,

信仰的问题就导致他门的生活习惯 应为是信仰中“神明”的指示是通过一个中介传递,“法老”应运而生,代表神明无上力量的象征在一般情况是不可能随便见的,神殿的进出是需要特定的人如“长老”一类的高级神职人员才能参见“法老”。

对于问者的参政习惯问题来说:不用天天什么早朝,参见什么的。只要在必要的时节气候特定的举行神明的仪式就可以。法老在古代埃及一定的时期(在几个 不同的时期就不一样)是不怎么参加政治的,应为他就是政治的形象代言。

读下埃及历史就知道了

早王朝与古王国时代 古埃及编年史家曼内托(前3世纪),把埃及古代史分为31个王朝。第举仔散1、2王朝习惯上被称为早王朝时代(约前3100~前2686)。传说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成为第1王朝的第一位国王。

古埃及真正的统一是在古王国时代(第3~6王朝,约前2686~前2181)。这是古埃及史上农业、手工业、商业、建筑业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第一个伟大时代。随着各州的被兼并,形成了统一奴隶制国家,政权机构加强,确立了以官僚体制为基础的、君主独裁的专制统治。奴隶主专制君主被称为神之子或神的化身,不仅在今世,而且在来世也要维持其统治地位,因此他们生前就为自己建造地下世界的“永恒之宫”——金字塔。除专制君主外,奴隶主阶级还包括贵族官吏、神庙僧侣等。他们不仅占有奴隶,而且依靠国家政权压榨剥削农民、手工业者等自由民阶层,致使某些自由民变成国王、贵族和神庙的依附者。从第5王朝起,地方贵族和僧侣集团的势力逐渐加强。王室成员垄断国家要职(宰相)的特权已被日益发展起来的地方权贵所打破。中央与地方势力、专制政权与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导致古王国的崩溃。

收获季节的收税官(壁画)

第一中间期与中王国时代 第一中间期包括第7~10王朝(约前2181~前2040)。从第6王朝末的珀辟王死后至第9王朝末,在不超过60年(约前2190~前2130)的时间里,至少历31王,可能多达40王。这个时期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已经瓦解,统一的王国分裂为彼此敌对的地方王国——州。有的地方贵族常常采用类似专制国王的头衔,甚至掌握军队。在第一中间期的开始,曾发生连续几十年的大饥馑,但国家仍横征暴敛,巧取豪夺,因而导致埃及史上的第一次人民大起义。

在戚山底比斯兴起的第11王朝重新统一了埃及,埃及历史进入中王国时代(约前2040/前2133~前1786)。第12王朝时,由于青铜器的发明和使用,社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国家在法雍绿洲进行了巨大的水利工程建设,开垦出大片土地,兴建了新的城市。奴隶制逐步发展,除战俘外,有些自由民也变成奴隶,而且他们的奴隶身分被其子孙所继承。对外关系十分活跃,与叙利亚、克里特的交往扩大。中王国国王对外远征,向叙利亚和努比亚扩张,且在尼罗河第二瀑布以南的努比亚境内建立了堡垒和商业据点。

第二中间期与新王国时代 从第13王朝开始,埃及进入第二中间期(约前1786~前1567)。第二中间期由于以宰相(维西尔)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发展,王权有所削弱。第13王朝的宰相安库能够左右王权,甚至比国王还重要。由于严重的社会分化和尖锐的阶级矛盾,第13王朝末再次爆发人民起义。与此同时或稍后,三角洲西部出现以克索伊斯为中心的独立势力,称为第14王朝。在三角洲的东北部,喜克索人以阿发里斯为中心建立第15、16王朝。在底比斯,继第13王朝之后兴起第17王朝。第17王朝的阿赫摩斯一世(约前1570~前1546在位)最后驱逐喜克索人,重新统一埃及,开始了第18王朝。

第18~20王朝是新王国时代,又称新帝国时代(约前1567~前1085)。这一时代的埃及国王发动了空前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图特摩斯三世时的埃及版图,北至叙利亚的卡赫美什,南至尼罗河第四瀑布,形成强大的军事霸国。在频繁的对外远征过程中,埃及王公贵族大肆劫掠财富、牲畜、奴隶等战利品。在军事远征的基础上,新王国时期的奴隶制进一步发展。一般的自由民、甚至牧人也占有奴隶,而且出现了租赁奴隶。此时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法老已成为国王的正式头衔。宰相一职由两人分担,协助法老分管上、下埃及。但是,地方贵族特别是以阿蒙神庙为代表的僧侣集团的发展威胁到法老的专制统治,从而导致埃赫那吞改革。第18王朝的末代法老荷伦希布死后,拉美西斯一世继位,开始了第19王朝。第19王朝的法老谢提一世和拉美西斯二世为维护埃及在亚洲的霸权,与赫梯帝国发生冲突,经过16年之久的战争,最后以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王哈图西利斯签订和约告终。第19王朝末至第20王朝,埃及国内形势动荡不安。伊尔苏领导的奴隶起义和底比斯墓地工人罢工冲击了帝国的统治;日益强大的僧侣集团篡夺了部分王权,从而导致了新王国的崩溃。

后王朝时代 第21~31王朝为后王朝时代(前1085~前332)。第21王朝时,埃及分裂为两部分,法老统治北部,僧侣王统治南部。第21王朝被利比亚人雇佣兵推翻后,又相继建立了第22、23王朝。第24王朝是三角洲舍易斯地方统治者的政权。努比亚人乘埃及衰落之机入侵,建立了第25王朝(见库施王国)。第21~24王朝是埃及国家分裂、权力分散的衰落时期,又被称为第三中间期。第21~22王朝时期,商品货币关系和高利贷业开始发展起来,债务奴隶制流行。第24王朝法老博科里斯制定法律,以限制高利贷盘剥,废除债务奴隶制,但并没有真正实行。

第25王朝的神牛石碑

舍易斯地方统治者萨姆提克一世重新统一埃及,建立第26王朝。这个王朝通常被称为埃及的复兴时代。铁器、金属货币普遍流行,商业和经济生活较为繁荣。尼科二世法老统治时期,开凿尼罗河通向红海的运河,并派遣腓尼基水手开辟航道,绕航非洲。尼科二世及其继承者为争夺埃及在叙利亚、巴勒斯坦的霸权,曾与新巴比伦王国进行战争。

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侵占埃及,建立第27王朝。波斯人在埃及的残暴统治和无情劫掠,激起了伊那路斯和阿米尔泰乌斯领导的埃及人起义(前460~前455)。公元前404年,波斯王朝被推翻,埃及获得独立,相继建立了第28~30王朝。公元前343年,波斯帝国再次征服埃及,建立第31 王朝。公元前 332 年,希腊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大帝侵入埃及,灭波斯王朝,结束了延续3000年之久的法老时代。

希腊、罗马统治下的埃及 亚历山大征服埃及后,埃及进入希腊化时代(前332~前30),以亚历山大城为首都。亚历山大死后,其部将、留驻埃及的总督托勒密·索特尔在公元前305年称王,为托勒密一世,创建托勒密王朝。托勒密王朝继承埃及和波斯帝国君主专制的统治形式,垄断一切主要经济部门,规定粮油盐等产品的专卖权,全部土地收归国有并重新分配。埃及农民、士兵、奴隶等不堪希腊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与奴役,从公元前3世纪末至前1世纪,屡次发动起义,动摇了托勒密王朝的统治。公元前30年,罗马军队开进埃及,女王克里奥帕特拉七世自杀身死,托勒密王朝崩溃。罗马征服埃及后,罗马皇帝G.屋大维把埃及划为自己的私产,派遣行政长官代行统治。罗马帝国的专制统治激起了埃及人的强烈反抗。由农民、牧民和奴隶参加的“布科里人”在三角洲沼泽地的起义,从公元2世纪末起延续了3个世纪之久。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后,埃及成为东罗马帝国的行省之一。

公元前3、4世纪以后,埃及的奴隶制开始衰落,与私有领地扩张的同时,隶农制也随之发展起来,从而为向封建制过渡准备了条件。

阿拉伯的统治与诸王朝的继起 640年,阿拉伯将领阿穆尔·伊本·阿斯领兵入据埃及,埃及成为阿拉伯哈里发统治下的一个行省。阿拉伯人最初聚居在富斯塔特,对科普特人较为宽容。7世纪中已有相当一部分科普特人改信伊斯兰教。由于倭马亚王朝的哈里发增加人丁的税额,规定政府公文一律用阿拉伯文书写,大小官吏由穆斯林担任,因而科普特人在725~832年间多次起义,反对阿拉伯人。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则先后起用波斯人和突厥人,使阿拉伯人地位下降,散居农村,从而加速了阿拉伯人与科普特人的融合。

阿拉伯人直接统治埃及约两个半世纪。随着阿拔斯王朝的衰微,自9世纪中叶迄16世纪初的600余年间,在埃及先后出现5个王朝:土伦王朝(868~905)、伊赫什德王朝(935~969)、法蒂玛王朝、阿尤布王朝(1171~1250)和马木留克王朝(1250 ~1517)。前两个王朝的创始者是突厥人,版图包括叙利亚等地。法蒂玛王朝崛起于突尼斯,969年征服埃及后于972年迁都开罗,以埃及为统治中心,其国势强盛,疆域东起叙利亚、巴勒斯坦、汉志和也门,西至马格里布;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迅速,著名的爱资哈尔清真寺即在此时建成。阿尤布王朝的统治者以抗击十字军著称。王朝创始人萨拉丁率领阿拉伯联军攻打耶路撒冷王国,收复耶路撒冷,挫败英、德、法三国发起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成为阿拉伯人爱戴的民族英雄。阿尤布王朝实行军事分封制,把大批土地分给贵族和将领,作为他们平时任职、战时服役的报酬。王朝后期的苏丹从中亚等地购买大批马木留克(意为被占有的人)充当卫队,致使马木留克势力增大,并最后夺取政权。马木留克王朝初期的苏丹以制止蒙古人西侵和消灭十字军残余势力而闻名。他们战胜伊儿汗王朝旭烈兀的军队,拔除了地中海东岸的最后几个十字军据点。该王朝进一步实行军事分封制,并逐步确立了封地的继承权。13世纪后期至14世纪初,埃及经济一度高涨,经由埃及的东、西方贸易十分活跃。

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 1517年,奥斯曼帝国占领埃及。苏丹将当地政权交给帕夏(总督)、近卫军和马木留克。最初帕夏的势力最大,17世纪末18世纪初马木留克逐渐占上风。1768年马木留克首领阿里贝伊废黜帕夏,翌年宣布独立,并占据汉志和叙利亚,自称埃及苏丹及地中海和红海君主。埃及成为土耳其人的税收来源和对外扩张的基地。由于土耳其人的横征暴敛和马木留克之间的混战,18世纪末尼罗河三角洲附近1/3的农田荒芜,产量不及罗马人统治时期的1/4。农村盛行包税制,全国2/3的土地被马木留克包税人占有。手工业凋敝,受中世纪行会束缚的手工作坊占统治地位。

近现代阶段 西方殖民主义入侵与埃及人民反殖斗争 1798年拿破仑·波拿巴(见拿破仑一世)入侵埃及,1801年在埃及人民起义的打击下被迫撤离。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 执政,1807年击退英军入侵。为了抵御西方殖民主义入侵和建立阿拉伯人的帝国,穆罕默德·阿里在保留封建农奴制的基础上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他消灭马木留克势力,统一全国;兴办起第一批近代机器工业;发展商品经济;建立军队;培养出第一代新型的知识分子。这些措施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埃及成为奥斯曼帝国的“唯一有生命力的一部分”,实际上赢得了独立。但1840年英国等列强胁迫阿里接受伦敦条约,改革失败,埃及走上了半殖民地道路。在阿里王朝(1805~1952)的阿巴斯一世统治时期(1849~1854),西方殖民势力乘虚而入。1851年英国获得了修建亚历山大里亚至苏伊士的铁路线的特权。1854年,法国获得修建和使用苏伊士运河的租让合同,埃及首次举借外债。伊斯梅尔帕夏统治时期(1863~1879),埃及部分摆脱了伦敦条约的束缚,收回一些主权,经济有一定发展。但西方资本却大规模渗入埃及。伊斯梅尔被迫出卖埃及主权:1875年以低于400万镑的价格出售埃及政府在苏伊士运河公司的全部股票,并成立混合法庭;1876年接受英法对埃及财政的双重监督;1878年组成有英法代表参加的“欧洲内阁”。穆罕默德·陶菲克继位后推行卖国政策,激起广大人民的不满。1879年,奥拉比创立祖国党,强调“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1881年9月他发起兵谏,要求实施宪政。1882年7月,英军入侵埃及,陶菲克叛国投敌。阿赫迈德·奥拉比帕夏率领人民英勇抵抗,成为抗英斗争的民族领袖。

第11王朝雕塑《捕鱼》

埃及人民在亚历山大港抗击英国侵略军

1882年9月,英军占领埃及。埃及名义上从属奥斯曼帝国,实际沦为英国的殖民地。经济畸形发展,外国投资激增,大片土地被外国人占有。埃及成了英国的原料供应地和工业品销售市场。政治家和政论家穆斯塔法·卡米勒和穆罕默德·法里德在号召埃及人民反对英国占领、争取民族独立方面作出重大贡献。1907年,卡米勒创立民族党,要求英军撤出埃及。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埃及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于1914年12月18日单方面宣布埃及为其保护国,取消奥斯曼帝国对埃及的宗主权,废黜阿巴斯二世(1892~1914在位),立侯赛因·卡米勒为埃及苏丹。在华夫脱党的领导下,埃及人民开展了全国性的反对英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

1918年3月8日,英国统治当局逮捕扎格卢勒等人,开罗和全国许多城市为此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罢工、罢课、罢教、罢市和游行示威,一些地方的群众运动发展为武装斗争,甚至建立了政权机构。英国统治当局不得不释放扎格卢勒等人。但1921年底,英国统治当局再次逮捕扎格卢勒等人。埃及又一次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反英斗争。英国被迫于1922年2月28日承认埃及独立,但仍保留其四项特权:英军驻守苏伊士运河区;保留防卫埃及国防和交通线的权利;保护在埃及境内的外侨及其财产的权利;保持对苏丹的最高统治权。

1923年4月11日,埃及颁布宪法,规定埃及为君主立宪制国家,拥立前苏丹福阿德一世为国王。1936年8月,英国以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危及埃及安全为借口,同执政的华夫脱党政府签订了为期20年的英埃同盟条约,将英国1922年提出的四项特权用条约的形式确定下来。

苏伊士运河中的船只(绘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埃及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埃及人民展开了更大规模的反英、反封建王朝的斗争。1946年2月,埃及工人学生联合会成立。在该组织号召下,2月21日和3月4日,埃及举行了两次全国性的抗议斗争。要求终止英埃同盟条约、英军撤出埃及、改变现行制度、消灭贫富悬殊。同年10月,在人民强烈反对下,埃英签订的英军继续留驻埃及的秘密协定被迫废止。1947年,埃及群众性反英斗争继续高涨,迫使政府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控诉,要求英国无条件撤军。

1948年5月,埃及参加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的第一次战争(见中东战争),战败。国内政治和经济状况恶化,广大人民、士兵和下级军官对法鲁克国王为首的封建王朝的统治极为不满。以纳赛尔为首的、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军官组织逐渐成为埃及革命的领导力量。

1951年10月15日,埃及政府宣布废除英埃同盟条约和1899年的英埃共管苏丹协定,并拒绝加中东司令部。 1952年7月23日 ,由纳赛尔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革命,夺取了政权,国王法鲁克宣布退位。1953年6月18日,埃及废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国。1971 年9月1日埃及改名为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我想他们是直接称法老的吧

古埃及

◆埃及最后一位法老

埃及最后一位法老———埃及艳后

历史上的很多人和事都是生活中的大片(题材),这大概与人的记忆特点和怀旧情结有关,过去的事情往往启发我们,让我们的思想更有意思,看看“历史人物”这个栏目,或许能让您的心情更好、阅读更丰富…

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七世,是埃及称作法老的最后一人,之后呢? 这个埃及世界就并入到了阿拉伯世界,土地没有改变,但是民族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古埃及这样的一个民族了。那么现在埃及这块土地上的民族是有阿拉伯人、希腊人、罗马人还有一些土著的埃及人,但是他们已经没有了自己的语言,都讲着阿拉伯语的这样一个世界混杂的民族了。那么克里奥帕特拉是最后一个能够自己讲埃及语的一位法老,这位法老有很多传奇的故事。

那么克里奥帕特拉七世这个女法老,她有这么多的传奇故事,哪些是真的,哪些不是真的,这恐怕有很多人还都是心存疑虑的,但无论如何克里奥帕特拉这样一个人物在历史上,确实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克里奥帕特拉

这个人究竟是谁?

我们说了,她是最后的一位法老,我们知道,一提到法老,只有古代埃及有法老,但是克里奥帕特拉,她却不是埃及人,她应该算是键森马其顿人,因为什么呢?她是托勒密王朝时期的一个法老,或者说是托勒密王朝时期的最后一位法老。那么托勒密王朝是谁呢?是亚历山大在死了之后,其部将三分天下,托勒密这个部将来到了埃及,占领了埃及,埃及就成了他的国度,成了他的根据地,他统治了埃及,这就是埃及的托勒密时期。

在历史的划分上,有很多人不把这一段历史划在埃及的历史里,人们都是根据曼涅托的这样一个划分,把埃及划分为31个王朝,其中包括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那么这中间有两个中间期,第一中间期、第二中间期,还有新王国之后的一些晚王国时期,根本就没稿伍亩有托勒密王朝时期。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认为,托勒密王朝毕竟是外族统治埃及,所以我们说,最后一位法老其实并不是埃及人,而是马其顿人,或者叫希腊人也可以。

当时整个地中海的文明是这样的。罗马在意大利这个靴子形的半岛上,一边是希腊,一边是埃及,这个世界实际上当时正是罗马统治时期,尽管当时罗马并没橘蔽有直接统治埃及,但是埃及当时正是受罗马庇护的一个国家,也就是罗马军队随时可以打进去,它是抵挡不住的。在这种情形之下,托勒密王朝的法老尽管还在,但是他们朝不保夕。就在这个时候,托勒密王朝的第十二位法老托勒密十二世,由于他的无能和统治的残暴,引起了亚历山大市的民众对他的反抗,民众反抗之后,他又镇压不了,没那么大的力量,于是就跑了,跑到了罗马。

托勒密十二世,这时有几个孩子呢?克里奥帕特拉六世大女儿;二女儿叫贝任尼斯;他的三女儿是克里奥帕特拉七世,就是埃及艳后;还有一个女儿,叫阿西诺,这是四女儿;同时他还有两个儿子,比这四个女儿都小,一个是托勒密十三世,一个是托勒密十四世,所以加在一块儿,托勒密十二世有六个孩子,前四个都是女儿。

就在他被暴乱的人赶跑了之后,跑到罗马的时候,这个时候这边不能没有国王,不能没有法老,他的二女儿贝任尼斯就登上王位。执政三年期间,她的姐姐克里奥帕特拉六世死去了,究竟是怎么死的?不知道,这是一个千古之谜当中的一个小谜。那么她统治了三年之后,她的父亲托勒密十二世在罗马人支持下,又卷土重来,返回到了埃及,于是把她的女儿又赶跑并处死。这样托勒密十二世又恢复了王位,后来也在动乱中死去。死去后,就剩下第三个女儿克里奥帕特拉七世。克里奥帕特拉七世的弟弟还小,托勒密第十三世当时好像只有9岁,那么克里奥帕特拉七世实际上也就十几岁,在这种情形之下,他们两个人在罗马人的庇护下共同登上王位,两个人还结婚了,就是姐姐跟弟弟结婚了。

为什么是这样呢?据说是古埃及的传统。这在托勒密王朝时期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她是为了遵从古埃及的传统,但是关于古埃及我们看了很多材料,也看了很多铭文,很少能够发现,在日常老百姓的生活里,有兄弟姐妹结婚的现象,只有在宫廷里才有这种现象,但也不是特别普遍。对这个问题我做了一下调查,到最后也没有发现任何一个兄妹之间的这种结合,最后留下后代的。所以我感觉它可能是埃及的一种习惯,但是它的政治意味要远远大于别的意味,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结婚,而是为了大权不至于旁落。

但是两个人结婚之后共同执政,真正的法老是克里奥帕特拉的弟弟托勒密第十三世来统治,但是当时他只有9岁,能统治吗?统治不了,这个时候他们两个人尽管结婚了,两个人实际上早已成了政敌,都想要这个政权。克里奥帕特拉七世,因为大一点,有统治的能力,而且这个人又非常聪明,她能讲九种语言,其中包括埃及语,这是托勒密王朝所有法老里边唯一一个能讲埃及语的法老,所以说她很有才气。

克里奥帕特拉的 情感生活

我们看克里奥帕特拉,或者说《埃及艳后》这个电影的时候,有很多传奇的故事,其中包括恺撒,因为恺撒是一个非常有名的罗马将领,来到埃及,为什么来到埃及呢?因为庞培要专权,恺撒等代表的势力不同意,于是他们内战开始了,打起来之后,庞培就败了,跑到埃及去了,想寻求埃及法老的庇护,但是这个时候埃及势力也开始渐渐弱了起来,就是托勒密王朝时期。埃及托勒密王朝的法老,给他的待遇不是庇护,而是在法老的眼前,手下人把他杀掉了,等恺撒追到埃及,呈现上来的是庞培的头颅。他们认为,因为你的政敌被我杀掉了,你应该高兴才是,你的目的不也是抓到他吗?但是庞培毕竟过去是恺撒的朋友,同时都是重要的将领,都做过执政官,所以他们既是政敌,又有友情,于是感觉到不是十分高兴。

这个时候,克里奥帕特拉因为没打过她弟弟,她不是打不过她弟弟,而是她弟弟有些势力,她没有打过,最后她跑到叙利亚去了。恺撒来了之后,要调停姐弟两人的矛盾,于是就要召见他们到宫廷来。约定好第二天上午召见他们,解决怎么共同执政的问题。就在头一天晚上非常精彩的一幕发生了,这就是我们在电影里看到恺撒来到宫廷里,突然有人报,说有一个埃及重要官员要求见,送来一个礼物,这个礼物是非常贵重的礼物,说是女王克里奥帕特拉七世送的,不知道这个礼物究竟是什么?就让进来了,从密道进来之后,放下一个很重的地毯,打开一看,站起来一个非常漂亮的女人,就是克里奥帕特拉七世。她用这种办法赶在她弟弟之前见到了恺撒,于是恺撒就成了她重要的政治上的合作伙伴。

她的弟弟非常不高兴,第二天就高喊,你们这是对我的背叛,因为毕竟是法老,有一种皇帝的气概,总觉得我是皇帝,但这个时候恺撒根本不听,在这种情形下,就把他抓了起来,可是他的军队把宫廷包围了,最后没办法,恺撒又把他放了,放了之后还要反抗,罗马的军队就和托勒密十三世开始了战争,没打多长时间,托勒密十三世失败了,也死掉了,他的部将们也被杀了,这样克里奥帕特拉就除掉了自己的弟弟,巩固了自己的政权,她也成了恺撒的情人。

这里她犯了一个错误,她跟恺撒两个人在尼罗河上到处游玩,非常高兴,玩得非常好,同时她给恺撒生了一个孩子,她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将来做埃及的法老,同时还想让他继承恺撒的位置,恺撒后来回罗马了,有点像现在咱们说的回去述职的概念。这个期间克里奥帕特拉也来到罗马,受到很高的待遇。但是这样一些待遇引起了罗马人对她的不满。认为这样下去,恺撒有可能把克里奥帕特拉或者埃及看得比罗马的统治更为重要,于是最后恺撒在元老院开会的时候,被人谋杀了,谋杀之后,克里奥帕特拉七世连夜往回返,因为她知道,她在罗马已经呆不下去了。

回来之后,这个时候安东尼开始在罗马崛起,他也是一个军事将领,也成了执政官,这时整个的辖地还是很多的,其中就包括埃及。我们知道,这时埃及已经在罗马的统治之下,既然是这样,就要召见自己所属的一些属国的首脑。可是召见克里奥帕特拉时,克里奥帕特拉排场非常大,坐的船非常漂亮,什么样的船呢?船尾是用金子做成的,船桨是用银子镶包的船桨,那上边有滑竿,自己雍容华贵地坐在华盖里边,然后划桨的人都是一些扮成水仙的女童。给她扇扇子的人是谁呢?是装扮成爱神丘比特的一个男童。非常非常的漂亮。当时一下子就把安东尼镇住了。在他的眼里,自己只是一个土包子,只知道打仗,感觉到自己是那么粗俗,那么低贱,安东尼感到心里有些不平衡。我作为一个统治者,我是召见你,你来了之后,你不下船,我还得跑到你的船上去,在仪表上,在穿着上,在仪仗上自己都输给了克里奥帕特拉。于是想,既然你今天宴请了我,明天我也宴请你。然后就动尽了心机,也设计了一个很大的场面。结果第二天,克里奥帕特拉真的来了,她带的仪仗,带的随从,一些用具,又一次把安东尼的仪仗比下去了,安东尼于是一下子就被克里奥帕特拉在精神上给击败了,就这样又一个将领拜倒在克里奥帕特拉的石榴裙下。

就乐此不疲,乐而忘返,就不再返回罗马了,这样罗马就认为安东尼已经弃罗马而去,于是这个时候屋大维开始执政。这时,由于政见上的不同,要调安东尼回来,他也不回来,这样就要进攻埃及,因为你反叛是不行的。屋大维要来的消息传到埃及,于是克里奥帕特拉和安东尼就商量对策怎么办,安东尼说,不行的话,干脆咱们打吧,我也不怕屋大维,于是带领自己的舰队就开始迎击屋大维。在雅克星这个地方开始进行海战。这里很有意思,在前面作战的是支什么军队呢?是安东尼和克里奥帕特拉的联军,跟谁打呢?跟罗马的军队,就是跟屋大维的军队打。就在打的时候,是安东尼冲锋陷阵在前面的船上,后面是克里奥帕特拉的船。

就在他们交战的时候,刚开始打到不可开交的时候,由于安东尼的船是大船,大船速度慢,而屋大维的船是小船速度快,后边的克里奥帕特拉就感觉到好像安东尼有点抵挡不住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到现在仍然是一个谜,很多人都在研究这个问题,各种各样的说法都有,但是无论如何克里奥帕特拉正在打仗的过程中自己开船往回走,退出了战争。她走了之后,这边正是士气高涨的安东尼,突然感觉到,她弃我而去了,怎么办,干脆我追吧,于是就离开了自己的部队,坐着小船开始追克里奥帕特拉。

就这样将领没有了,他们的军队很快失败了,屋大维长驱直入杀到了埃及。安东尼回去之后,很生克里奥帕特拉的气,就不再理会克里奥帕特拉,两个人就住到两处去了。这时克里奥帕特拉为自己建造了一个永久性的类似于坟墓式的建筑,把自己封闭在那里。安东尼回到自己的宫殿,闷闷不乐,这段时间也不见克里奥帕特拉,后来就盛传克里奥帕特拉死了,安东尼也自杀了。自杀之后,还没有死时,又传来克里奥帕特拉并没有死,于是安东尼就让自己的部将,把自己抬到克里奥帕特拉身边。克里奥帕特拉一看,这时感到非常伤心,但是安东尼已经没法治好了,就在她的怀里死去了。

这个时候屋大维已经赶到,让克里奥帕特拉投降,只要你投降,什么问题都好说,然后也把她围住了,不让她自由地出出进进。这个时候克里奥帕特拉就提出一个要求,一个是她儿子的问题,继任呢?还是当未来埃及的统治者的问题。再有一个,我死了以后,跟安东尼埋葬在一起。在这种情形下,屋大维觉得克里奥帕特拉好像有要自杀的可能,于是就派兵把守,出进的人员都要严格地搜身,这样她就没有工具能够杀死自己。后来她就说,她要吃一点无花果,于是仆人就在外边给她送来一个无花果篮子,也检查了,没检查出有什么异样的东西,就给她送进去,但是这里边藏着眼镜蛇。于是她就把手伸到无花果篮里,把自己最好的王冠都戴上,穿戴好,躺在自己的卧榻上,也就是法老的卧榻,最后在两个仆人的陪伴下死去,两个仆人也死了,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克里奥帕特拉到底有多迷人?

两个重量级的人物,其中包括恺撒、安东尼都被她征服了。于是人们就出现一个问题,这就是克里奥帕特拉到底有多迷人?为什么帕斯卡说:“如果克里奥帕特拉的鼻子再短一点的话,那么整个世界历史的面貌将为之改观。”为什么是这样?她肯定是非常迷人,如果不迷人的话,为什么恺撒,恺撒也是见过世界上很多美女的。安东尼也是如此,他们为什么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呢?这里就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她到底有多迷人?

有一个法国作家,应该是浪漫主义的作家和批评家,叫狄奥斐尔•戈蒂埃,说过一句话,“克里奥帕特拉是迄今为止最完美的女人,最具女人风范的女人,最像女王的女王,一个让人惊叹的人,诗人无需对她添加任何华美的词藻,她总会浮现在每个人梦中的尽头”,就是说我们做这个梦,做那个梦,做到最后的时候,我们久久不肯离开的时候,是谁呢?是克里奥帕特拉出现了,就是说她迷人到这样一种程度。在古罗马的钱币上确有她的塑像,鼻子是鹰钩鼻子,也有一些史书上记载都是这么说的,她是鹰钩鼻子,别的书记载说,她的骨骼都是有棱有角,有点像男人一样,这个很难说她究竟漂亮到什么程度,但有一点这里说了,是最完美的女人,最具女人风范的女人,最像女王的女王,也就是说她无论在什么时候,你最需要什么语言的时候,她都可以随时将她所熟悉的语言转向埃及语,转向拉丁语,转向希腊语,这个恐怕不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的,就是说她不光是一个容貌怎样的,而是很有才气的。在这一点上,普卢塔克在《安东尼传》里边有这样的一句话,说“就她的美丽来说,其本身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无与伦比,也不会让见到她的人都有强烈的震撼;但与她交谈却有不可抵御的吸引力,这可能是问题的所在,她的存在,她谈话的说服力,加上散发在她身上对待别人举止的一些特性,总让人感觉到刺激,她的声音中充满了甜蜜;她的舌头就像有许多琴弦的乐器随时准备转向她喜欢的任何一种语言……”这是一种才能,不是每个人都具备这种的才能,她会讲九种语言。可能真正吸引安东尼,真正吸引恺撒的原因,如果说她真的有多迷人的话,我们说不仅仅是她的长相,而是她的才气。

当然有一点,古埃及的历史几乎是随着她的死去而结束的,她却是一个既美貌又懂得很多种语言的这样一个法老。虽然我们说作为一个政治家来说,恐怕能讲九种语言,也未必真正就是一件好事,因为过去有很多法老像图特摩斯三世,像拉美西斯二世,这样一些法老,他们就会讲埃及语,但是也称霸一方,也曾经成为非洲北部地中海沿岸、小亚细亚一带的具有霸主地位的这样一个帝国,他们也不会那么多种的语言,所以我倒觉得,她会这么多种语言,也许是好事,也许未必是一件好事。

克里奥帕特拉之死

我看了几遍《埃及艳后》片子后,感觉很有意思。我说她是生得美丽,死得绝艳。为什么这么说呢?她的美丽已经不用说了,已经把整个历史的面貌为之改观了,肯定是非常美丽的;为什么说死得绝艳呢?她选择了不是每个人都能自己选择自己走的方式、时间和地点的,或者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离开这个世界的方式、时间,但是她能够选择,她选择了,而且更为可贵的是她选择了自己离开这个世界的方式非常独特,很有埃及的文化味道,她穿着是那么的富贵,那么方式又非常独特,她选择了一条眼镜蛇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里边就存在一个问题,为什么是眼镜蛇,而不是别的东西,小小的刀片就完全可以割破自己手腕上的动脉,完全可以结束自己的一生。她的建筑里面又有那么多的藤条,那么多的绳子,很容易可以结束自己的一生,她为什么没有选择这样的方式,而选择了眼镜蛇?这是我们很多人感觉到很有意思的,如果说她生的时候是一个马其顿人,那么死的时候,我倒觉得这确实是一个埃及的方式。

埃及法老王冠中间都有一条眼镜蛇,眼镜蛇在埃及的很多法老的画像上,甚至穿戴上,在头前面都会出现,这是埃及的一个传统。眼镜蛇过去曾一度是下埃及的一个图腾和象征,上埃及是神鹰,下埃及是眼镜蛇,后来合二为一,形成了一个图腾式的标志,所以在很多法老的头饰前面都会有一条眼镜蛇,它表示的是一种保护力量,当然还有神鹰,神鹰怎么保护呢?我们会在埃及看到很多雕像,法老站在前边,后边有一个神鹰,两个翅膀是护佑着埃及的法老,这是神鹰在保护。那么这也是一个神蛇在保护,它能够在关键的时候吐出烈焰把自己的敌人烧死,这是古埃及的一个传说,在这一点上我们说,克里奥帕特拉确实是费尽了心机,或者说是按照埃及人的方式来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埃及艳后去世后,一个拥有3700年历史的古埃及文明就此宣告结束。从此埃及这个神秘的国度纳入了罗马人的版图。法老失去了王位,古老的神庙陷入一片死寂,一个曾经辉煌的古埃及文明从此被彻底掩埋在滚滚黄沙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次添加分界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埃及的手工艺行业

几乎每个埃及人在某个方面都与农业有着一定联系,他们要么是土地所有者,要么则是耕种土地的农民。由于了解尼罗河水的涨落节奏,农民们于是将这一节奏与精巧的灌溉系统结合起来,所以,他们得以种植出种类丰富的庄稼。

埃及的农田每年有3到4个月被尼罗河的洪水淹没。当洪水退去后,留下了肥沃的河流淤泥,耕作于是开始了。先用牛拉着犁将田犁两遍,将沉积的泥土犁松,然后才能播种,再让牲畜将种子踩进土里。种植的庄稼包括小麦、大麦、亚麻、水果,以及洋葱、大蒜、色拉菜、豌豆、小扁豆及菜豆等蔬菜。农田的灌溉利用截水沟(一些小沟渠,有水道通往尼罗河取水)和“桔槔”(shaduf)——一种可将水从河里舀到田边集水沟的配重水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埃及人的生活

耕种对于大多数普通的埃及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他们的耕作技术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正如幸存至今的作品所展示的,埃及技艺精湛的手工艺人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工匠之一。但埃及人的生活从来就不是只有工作而没有娱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埃及人的休闲活动

埃及贵族喜欢奢华的享受。他们使用战车、猎狗和甚至驯服的猎豹结队捕猎禽鸟、鳄鱼、河马和狮子。为了取乐,他们还发明了钓鱼。

为庆祝生日、结婚或宗教节日,他们常常会举行盛大华美的宴会。他们请来厨师,盛装打扮,举杯畅饮,并观赏乐师和舞者的表演。

体育活动为每一个人都提供了娱乐方式。拳击和击剑广受欢迎,此外,新法老登基时一般都会举行环绕金字塔的赛跑比赛。

棋牌游戏也极为流行,特别是赛那特 (Senet),这是一种根据死者通往阴间之路而设计的游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荷鲁斯 — 最尊贵的神

长着鹰头的荷鲁斯是最尊贵的神,所有法老都认为自己是他的化身。

荷鲁斯是伊希斯 (Isis) 和奥西里斯 (Osiris) 的儿子。他的母亲将他抚养成人,让他为被其兄弟所谋杀的父亲报仇。最终荷鲁斯赢得了整个埃及的统治权。

荷鲁斯最初是天空之神,象鹰一样在埃及上空盘旋,来保护他的父亲奥西里斯国王。当荷鲁斯打败了谋杀父亲的凶手赛思时,他成为了整个埃及的国王。他被描绘成头戴一顶上半部为象征上埃及的白色、下部为象征下埃及的红色的王冠。因为这个原因,埃及的统治者们总是将自己看成是人间的荷鲁斯,死后则成为奥塞里斯的化身。

荷鲁斯的崇拜中心是贝赫得特 (Behdet)、赫里拉科波利斯 (Hierakonpolis) 和艾得夫 (Edfu),荷鲁斯的眼睛被认为是一种神通广大的护身符。

埃及

①古国名。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下游的奴隶制国家。北临地中海,东濒红海。尼罗河纵贯全境。河谷两岸和三角洲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是世界著名文化发祥地之一。约公元前四千年,开始在上、下埃及形成两个奴隶制王国。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全国统一,是为早期王朝。历经古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700-前2200年)、中王国时期(约前2000-前1780年)到新王国时期(前1567-前1085年),疆域最广北达黎巴嫩,南及尼罗河第四大瀑布(今苏丹北方省境内)。约公元前十世纪八十年代后称后期王国,陷于分裂。公元前671年为亚述征服。后获独立。公元前525年为波斯所灭。公元前305年为托勒密王朝统治。公元前30年并入罗马帝国。古埃及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如复合拼音文字、天文、历算、医学、建筑、雕刻、文艺等。古王国第四王朝时期(约公元前2650-前2500年)的大金字塔,被誉为古代世界奇观。

②埃及(Egypt)全称阿拉伯埃及共和国。位于非洲东北部,面积100.2万平方千米。人口6587万(2000),主要为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科普特人约占11.8%,信奉基督教;此外还有贝都因人和努比亚人。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首都开罗。

地理 埃及地跨亚、非两洲,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地跨亚、非两洲判吵。苏伊士运河东的西奈半岛位于亚洲西南角。西连利比亚,南接苏丹,东临红海并与巴勒斯坦接壤,北濒地中海,东南与约旦、沙特阿拉伯相望海岸线长2700多千米。全境96%为沙漠。最高峰为凯瑟琳山,海拔2642米。尼罗河纵贯南北,注入地中海,境内长1530千米,两岸形成宽约3~16千米的狭长河谷;入海处形成2.4万平方千米的三角洲,99%的人口聚居在仅为国土面积4%的河谷和三角洲地带。苏伊士运河是连接欧、亚、非三洲的交通要道。主要湖泊有大苦湖、提姆萨赫湖以及阿斯旺高坝形成的非洲最大人工湖——纳赛尔水库(5000平方千米)。全境干燥少雨,尼罗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1月平均气温12℃,7月26℃;年均降水量50~200毫米。其余大部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气温可达40℃。年平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每年4~5月间常有“五旬风”,夹带沙石,损坏农作物。全境大部属海拔100-700米的低高原。红海沿岸和西奈半岛有丘陵山地,最高峰凯瑟琳山海拔2,637米。气候干热,除地中海沿岸年雨量可达100多毫米外,大部地区终年很少降雨。沙漠与半沙漠广布。西部利比亚沙漠,占全国面积三分之二,大部为流沙,间有哈里杰、锡瓦等绿洲;东部阿拉启正伯沙漠,多砾漠和裸露岩丘。尼罗河纵贯南北,两岸谷地和三角洲面积达4万多平方公里,构成肥沃绿洲带。矿藏有石油、天然气、磷灰石、铁、锰等。

历史 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埃及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公元前3100年,由南方的美尼斯统一了上埃及和下埃及,建立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这时埃及文化已趋于成熟,开始使用象形文字,开创法老专制政治。历代王朝陆续建造了一批称为世界奇迹的金字塔以及狮身人面像和大量雕像。公元前七到前一世纪曾先后被亚述、波斯和罗马帝国征服。公元四到七世纪被并入拜占庭帝国。640年阿拉伯人侵入掘旁侍埃及,埃及先后沦为倭马亚和阿拔斯王朝的一个省。后阿拉伯人虽多次更朝换代,但埃及的被统治地位依旧,且接受了伊斯兰教。1517年土耳其人入侵,又沦为奥斯曼帝国的行省。1798年法国拿破仑一世入侵,统治了3年。1882年英军占领埃及,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但名义上仍属奥斯曼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宣布埃及为英的“保护国”。由于埃及人民的抵抗,英国于1922年2月28日宣布埃及为独立国家,但保留对国防、外交、少数民族等问题的处置权。

1952年7月23日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法鲁克王朝,成立“革命指导委员会”,掌握政权。1953年6月18日宣布成立埃及共和国,M.纳吉布出任第一任总统兼总理。1954年11月纳赛尔取代纳吉布任总统。1956年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并挫败英、法、以联合军事干预。1958年埃及与叙利亚合并为阿拉伯联合共和国,1961年叙利亚发生政变,阿联解体。1970年纳赛尔病逝,萨达特继任总统。1971年9月1日埃及改名为阿拉伯埃及共和国。1981年10月6日萨达特遇刺身死,穆巴拉克当选总统。穆巴拉克对原来的政策逐步调整,强调国内安定,适当开放民主,与反对党对话,同时加强社会治安,镇压制造恐怖活动的极端主义分子;重视发展民族经济,实行开放性政策,积极吸引外资,坚持国营和私营企业并举,注意改善人民生活。在外交方面重点改善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1990年10月12日,议长马哈古卜遇刺身亡,穆巴拉克当日宣布解散议会,并于11月举行议会选举,民族民主党获胜,继续执政。1991年政府提出“把国内稳定放在首位”,有限度开放民主,缓和与反对党的关系,坚决打击制造恐怖活动、暴力事件、暗杀等罪行;经济改革采取稳妥措施,注意照顾社会承受力。

政治 1971年9月11日经公民投票通过的永久宪法,规定埃及是“以劳动人民力量联盟为基础的民主和制度的国家”,经济上“国家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和私人所有制”三种形式并存;总统是国家元首、武装部队最高统帅;总统由人民议会提名,公民投票选出。1980年5月22日经公民投票修改宪法,规定政治制度“建立在多党制基础上”;“总统可多次连选连任”,并增加了“建立协商会议”的条款。人民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议员由普选产生;议长、副议长每年选举1次。主要职能是:提名总统候选人;主持制订和修改宪法;决定国家总政策;批准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国家预算、决算;对政府进行监督。

埃及自1952年革命后,曾宣布解散一切政党。1976年萨达特宣布实行多党制。主要政党有6个:①埃及民族民主党,执政党。1978年7月成立。②埃及新华夫脱党,主要反对党。1978年2月成立。③埃及工党。1978年12月成立。④埃及自由者工党。1976年1月成立,其前身是自由者论坛。⑤埃及民族进步统一集团党。前身是1975年成立的民族进步论坛,1976年11月改用现名。⑥乌玛党。1983年7月成立。

经济

三分之一以上的职业人口从事农业。耕地面积仅占国土的4.5%,绝大部分为灌溉地。耕作集约,年可二熟或三熟,是非洲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国家。主产长绒棉和稻米,产量均居非洲首位,玉米、小麦居非洲前列,还产甘蔗、花生等。非洲重要的石油和磷灰石开采国。炼油工业发达,其他重要工业部门有食品、纺织、化工、钢铁、机械等。尼罗河和沿海盛产鱼类。主要出口原油、油品、棉花等,其中原油独占出口总值的一半左右。主要进口农畜产品、机器设备、车辆、化工产品等。苏伊士运河是最重要的国际通航运河。

1952年纳赛尔推翻法鲁克王朝后,对原有较大的工商业、银行、保险业、运输业和进出口贸易实行国有化。1974年萨达特总统宣布实行“经济开放”政策,积极争取外援,大力引进外资,开发自由区和经济特区,发展私营企业,促进国营企业。1974~1982年,经济年增长率达8%。穆巴拉克执政后,继续调整经济政策,进行财政、经济和管理改革,实行“生产性开放政策”。在发展国营企业的同时,继续放宽对私营企业的限制。强调增产节约、提高效率、限制进口、鼓励出口,以自力更生精神克服经济困难,经济有所发展。1991年,由于埃及在海湾战争中持反对伊拉克侵吞科威特的立场,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和海湾阿拉伯国家的赞赏,先后有20多个国家和国际金融机构向埃及提供贷款和紧急援助。另外,美国免去埃及所欠军债,科威特、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和卡塔尔也取消了埃及所欠债务。同年5月,巴黎俱乐部债权国免除埃及约110亿美元的债务。埃及经济困难得到了缓解。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832亿美元。1998年汇率:3.39埃镑兑1美元。

埃及资源丰富,初步探明储量:石油60亿桶,天然气3284亿立方米,磷酸盐约12亿吨,铁矿1.82亿吨;此外还有锰、煤、金、锌、铬、银、钼、铜、滑石等。埃及工业以纺织、食品加工等轻工业为主。石油、铜、铁、电力、化肥、水泥、机械等重工业有较大发展,石油工业发展尤为迅速。

农业在埃及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2%。1998年全国可耕地占全国面积的3.5%。政府极为重视农业发展和扩大耕地面积。主要农作物有棉花、小麦、水稻、高粱、玉米、甘蔗、亚麻、花生、水果、蔬菜等。

埃及文化灿烂、历史悠久,名胜古迹宏伟丰富,具有发展旅游业的极为优越的条件。主要旅游点有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爱资哈尔清真寺、古城堡、希腊罗马博物馆、卡特巴城堡、蒙塔扎宫、卢克索神庙、卡纳克神庙、王陵之谷、阿斯旺水坝等。旅游收入是埃及外汇的主要来源之一。

埃及的交通运输十分便利。海陆空运输能力增长较快。铁路全长7000千米。开罗第一条地铁全长42.5千米,第一期工程已于1987年9月竣工通车。公路全长4.8万千米。有海港7个,年吞吐量3050万吨,主港口有亚历山大、塞得港、苏伊士等。有国际机场5个,开罗机场是连结亚、非、欧的重要国际航空港。财政来源除税收外,主要靠石油、侨汇、运河和旅游四大项收入。

埃及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贸易往来,它的主要贸易对象是美、法、德、意、英、日等国。埃及还较多地接受外国援助。美国是埃及的主要援助国。向埃及提供援助和贷款的国家和组织还有德国、日本、英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等国及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0年海湾战争后,西方和海湾国家减免了埃及的债务共255亿美元。此外,埃及还从海湾国家、美国、西欧各国、日本、加拿大以及韩国获得了10亿多美元赠款或紧急援助。

在人民生活方面,埃及政府长期实行家庭补贴制度。另外还对大米、面粉、食油、糖和能源等实行物价补贴。

文化教育 埃及实行普及义务小学教育制度。全国有综合性大学13所,包括开罗大学、亚历山大大学、艾因•舍姆斯大学、爱资哈尔大学等,有大学教师3万名;中学25000所,教师75万名。

埃及现有日报7家,期刊70多种,主要为阿拉伯文,有少数为法文和英文。报纸有《金字塔报》、《共和国报》、《晚报》、《消息报》,均为阿拉伯文;较有影响的法文报有《埃及前进报》、《埃及日报》。期刊均为阿拉伯文,有《金字塔经济学家》、《最后一点钟》周刊、《图画》周刊、《鲁兹•尤素福》周刊。

中东通讯社为国家所办的惟一通讯社,1956年成立,在伦敦、巴黎、华盛顿、纽约、波恩等地驻有10多名记者。国家广播电台用30多种语言向国内外广播,每天播出约170小时,另有中东广播电台和亚历山大广播电台。埃及电视台为国营,建于1960年。

对外关系 穆巴拉克执政后,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友好和不结盟政策,主张在相互尊重和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主动改善并加强了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1989年5月恢复了阿拉伯联盟成员国资格。

埃及还强调自身的非洲属性,要努力发展同非洲国家的友谊和合作,努力推动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同美国保持“特殊关系”,但不结盟。苏联解体后,承认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并与其建立外交关系。不断发展同西欧和日本的关系。埃及已同165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埃及是第一个承认中国并同中国建交的阿拉伯、非洲国家,建交日期为1956年5月30日。

埃及同美国的关系有过曲折。1967年六•五战争后,埃及宣布同美国断交。1974年两国复交。1979年埃及同以色列签订和约,美国每年向埃及提供经援、军援。在中东和平问题上,埃及重视美国的作用。

埃及同苏联的关系也颇为曲折。穆巴拉克执政后,两国关系逐步改善。苏联解体后,埃及与俄罗斯签订了贸易协定。

埃及同西欧的关系,自1956年挫败英法联军干预埃及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事件后,一直较冷淡。自1973年10月中东战争后,埃及同西欧国家的关系有较大发展。

埃及与叙利亚有特殊关系,1958年2月,两国曾合并为阿拉伯联合共和国,1961年因叙国内发生政变而解体,两国间维持一般外交关系。海湾危机时,两国立场一致。双方过往甚密,在中东问题上协调行动。

埃及与利比亚曾因边界等问题断交。后双方都表示了改善两国关系的愿望,并采取了一些行动。1991年双方又致力于两国一体化进程,双边关系在各个领域里全面迅速发展。

埃及同以色列在1948、1956、1967和1973年先后4次爆发战争。1978年萨达特总统同以色列总理贝京、美国总统卡特在美国签署了戴维营协议。1979年3月26日,萨达特和贝京在华盛顿签署了和平条约,宣布结束两国间的战争状态。1980年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89年3月15日,以色列撤离塔巴,埃及收回包括塔巴在内的西奈半岛全部以占领土。

法老(希伯拉文:פרעה,希腊文:Φαραώ,埃及文转写:pr ʿ3)是古埃及君主的尊称。是埃及语的希伯来文音译,其象形文字写作,意为大房屋,在古王国时代(约前2686~前2181)仅指王宫,并不涉及国王本身。新王国第十八王朝图特摩斯三世起,开始用于国王自身,并逐渐演纳困变成对国王的一种尊称。第二十二王朝(笑含前945~前730)以后,成为国王的正式头衔。习惯上把古埃及的国王通称为法老。法老作为奴隶制专制君主,掌握全国的军政、司法、宗教大权,其意志就碰茄笑是法律,是古埃及的最高统治者。法老自称是太阳神阿蒙-赖神之子,是神在地上的代理人和化身,令臣民将其当作神一样来崇拜。

法老站在权力金字塔的顶端,是神的化身,具有绝对的权威。古埃及人对法老的崇拜近乎疯狂,仅仅是法老的名字就具有不可抗拒的魔力,官员们以亲吻法老的脚而感到自豪。

实在不好意思,你的问题我也不大清楚,我只能给你提供这些.

请具体说明您想了解埃及的哪些问题?例如历史、文化、旅游、政治等方面的问题。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