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如何选择留置针

82 2023-09-26 04:26 admin

静脉留置针操作简单,留置的肢体活动方便,可减少反复静脉穿刺,减轻患儿的痛苦,深受患儿家长的喜爱,在儿科病房广泛使用。由于小儿好动,血管细、血管壁薄,留置针留置时间不长,为使留置针在儿科得到安全有效使用,国内护理学者对小儿静脉留置针安全留置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现综述如下。

1 安全留置部位的选择

小儿静脉留置针可选择留置的部位较多,有头皮静脉、四肢浅静脉、腋静脉、颈外静脉、腹股沟静脉等,不同的留置部位留置时间有明显的差异。艾芳〔1〕对1 559例住院患儿进行了临床观察,发现新生儿组头皮静脉和上肢静脉留置时间无差异,比下肢静脉留置时间长;婴幼儿组头皮静脉留置时间最长,下肢静搜弯脉留置时间最短;学龄组四肢各部位留置时间无差异。故新生儿、婴幼儿静脉穿刺首选头皮静脉,其次为上肢静脉。但有颅内出血、新生儿缺血性脑病的患儿,为了减少搬动,防止出血加重,应尽量避免头皮穿刺〔2〕。对于相对配合的患儿可采用颈外静脉留置〔3〕。新生儿应选择腋静脉置手漏卜管,腋静脉留置时间比四肢浅静脉或头皮静脉留置时间长,并且易于固定及护理〔46〕。

2 穿刺技巧

小儿年幼,穿刺操作时不配合,血管管腔小,传统的穿刺方法常使送管不顺利。胡小薇等〔7〕对该方法进行了改进,采用左手一直绷紧皮肤,右手持针翼,呈15°~30°角刺入,见回血后降低角度,继续进针2 mm左右,左手继续绷紧皮肤,右手持续缓慢注入生理盐水,使穿刺部位血管充盈,防止盲目送管穿破血管。对血管细、血容量不足、休克的患儿效果更好。有报道〔8〕,新生儿头皮静脉呈树枝状分布,而大隐静脉行走较为弯曲,采用分多次逐步将针芯退出的方法,可使外套管在血管的行走过程中尽可能有针芯支撑,防止外套管在送管时打折,便于留置针顺利通过弯曲。

3 固定方法

3.1 头部固定法

患儿好动,固定留置针的胶布容易松脱,出现脱管,影响了留置时间。为此黄文Z等〔9〕在小儿头部留置时,在留置针的棱角处用少量棉花铺垫后用3M膜固定,再用皮肤外伤固定用5号弹力网套,套进患儿头部,能有效的延长留置时间,由于弹力网套的弹性及透气性能好,不会给患儿带来不适。使用3M外科自粘绷带固定头部静脉留置针,同样可以延长留置时间〔10〕。

3.2 四肢固定

新生儿皮肤娇嫩,四肢活动度较婴幼儿小,张惠娣〔11〕采用海绵代替夹板固定四肢静脉留置针,使肢体活动时顺应性好,避免夹板固定时顺应性差压迫局部影响血液循环而出现局部水肿、脱管及夹板误伤肢体,影响留置。为了防止针梗处和肝素帽持续压迫局部,引起局部压伤,在固定留置针时在这些部位垫少量棉花后固定,再将患儿小手放入棉质手套内,脚部穿松紧适度的袜子,也可用小毛巾包裹〔12〕。

4 封管

4.1 封管液选择

4.1.1 生理盐水与肝素液

封管是使留置针管腔内充满液体,增加管腔内压力,防止血液反流,避免堵管。由于小儿与成人不同,为了毕穗寻找安全有效的封管液,许多护理人员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有报道〔13〕生理盐水代替肝素盐水为66例患儿留置针封管最长维持16 h。饶庆华等〔14〕对546例应用留置针的住院患儿进行了生理盐水与肝素液封管对比,结果用肝素液封管明显优于生理盐水,保留时间相对延长。认为生理盐水虽然在一定条件下防止凝血堵管,但当病情危重或某些病理情况下血液呈高凝状态,体内抗凝血功能减弱微循环改变时生理盐水不足以抗凝,所以应根据病情,适当选用肝素盐水封管,提高留置效果。

4.1.2 血液病患儿封管液的选择

许燕等〔15〕报道,有血流动力学问题的病人,如高凝状态或出血倾向者建议不用留置针。但饶庆华等〔14〕经过对77例肝素盐水封管前后,出凝血时间、血小板、红细胞均值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认为肝素液封管对血液病患儿并非禁忌。除了有明显的出血倾向者外均可选用。同样牟园芬〔16〕对36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进行肝素及生理盐水封管对照,结果使用肝素封管液对ITP患儿的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计数无影响,不会加重患儿原有的出血倾向,且保留时间明显长于生理盐水封管液。但安利等〔17〕认为血液病人如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肝素过敏者应选择枸椽酸钠溶液封管。2.5%枸椽酸钠能降低血中钙离子浓度,起到抗凝血作用。

4.1.3 其他

还有使用1∶5(1份保养液加5份生理盐水,保养液内含1.33%枸椽酸钠、0.47%枸椽酸、3%葡萄糖)保养液用于小儿静脉留置针封管的报道〔18〕。

4.2 封管液浓度及剂量的选择

小儿血管小,封管液量过多,推注时间长,力量不均可损伤血管内皮,形成血栓性静脉炎。因此,封管液量为2 mL,肝素的安全有效的量化指标,以新生儿0.5 U/mL,3岁1 U/mL ~5 U/mL,7岁5 U/mL,14岁5 U/mL~12.5 U/mL较适宜〔14〕。但也有报道〔19,20〕,采用3 mL肝素液封管留置的天数明显多于2 mL肝素液封管留置的天数,认为2 mL肝素液含肝素液量相对少,易发生堵管,导致留置时间缩短。

4.3 封管方法

封管是留置成功的关键,方法得当可延长留置时间。张家荣等〔19〕对120例新生儿进行封管探讨,认为将针头斜面进入套管针内均匀推注3 mL肝素溶液留置天数显著高于将针头2/3进入套管针内推注2 mL后,再将剩余1 mL边推边退行正压封管留置的天数。原因是肝素帽橡胶致密度极强,退针时容易将针头一下退出套管针外,达不到正压封管的目的,而只将斜面进入套管针内均匀推注3 mL肝素溶液,则不会引起负压封管,使留置时间延长。魏菊英等〔20〕认为,边推边退的封管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病,由于退针的均匀速度很难掌握,容易造成负压封管,导致凝血堵管。

5 静脉炎的预防

5.1 血管选择

应根据不同年龄、病情、用途、血管情况选择不同的血管。选择的血管要柔软、直、有弹性、易于触及、充盈良好,避开关节部位〔21〕。王惠仙等〔3〕研究认为颈外静脉留置时间长,静脉炎发生率低。颈部条件许可,患儿相对配合,可采用颈外静脉留置。胡艳群等〔22〕报道,在抢救危重婴幼儿时,可采用腋静脉置管,腋静脉为大静脉,输入的血管活性药物随血液快速进入循环,减少了药物对局部血管的刺激,管径粗,留置针套管进入血管后漂浮在血管中;而头皮、上肢、下肢静脉血管细小,静脉回流速度慢,局部血管壁长时间处于药物刺激中,易发生静脉炎。朱琴等〔5〕认为,早产儿,腋静脉留置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腋静脉管径粗、直、血液流畅,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小,腋部活动度少,避免机械刺激,减少静脉炎。

5.2 留置针的选择

选择适合血管粗细的留置针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应根据患儿不同年龄及病情选择相应型号的静脉留置针,婴幼儿一般选用套管较细的24G,而手术及较大年龄的患儿可选用24G、22G的留置针〔21〕。

6 宣教工作

根据患儿特点,有针对性进行指导,嘱新生儿家长在喂哺和睡眠时避免触碰留置针,婴幼儿期强调陪护人员的看护,学龄组患儿给予正确引导〔23〕医务人员、家长、患儿共同参与留置针的维护,延长留置时间。

综上所述,要使小儿静脉留置针能安全有效的留置,应根据患儿年龄、病情、血管情况选择合适的血管及留置部位,熟练的穿刺技巧,妥善固定,有效的封管,适时的宣教

留置针通过临床观察,儿科病房外周静脉留置针的应用中,留置针的良好固定是留置时间和临床应用的关键。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